
宋 、 金 、 元 说唱艺术的一种。即诸宫调。 清 毛奇龄 《西河词话》:“至 金章宗 朝, 董解元 不知何人,实作《西厢记搊弹词》,则有白有曲,专以一人搊弹,并念唱之。”
搊弹词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起源 搊弹词即诸宫调,因以琵琶等弦乐器伴奏得名,表演时由一人自弹自唱,融合念白与唱曲,常见于长篇叙事作品。其名称中的“搊”指拨弹乐器的动作,“弹词”则强调弹唱结合的特点。
2. 历史文献记载 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记载,金章宗时期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搊弹词》(又称《弦索西厢》)是典型代表,标志着这种艺术形式的成熟。
3. 表演形式特点
4. 与弹词的关系 搊弹词被认为是后世弹词的前身。明清时期,弹词发展为流行于南方的曲艺形式,保留了一人伴奏说唱的特点,但衍生出苏州弹词、扬州弹词等地域分支,语言上分“国音”与“土音”两种体系。
5. 读音说明 该词读音存在历史差异,现代汉语多采用chōu tán cí,但部分古籍注音为“zǒu dàn cí”,可能因方言或历史音变导致。
《搊弹词》是一个中文词语,常用来形容唱词或念白时的调子快慢混乱、节奏跳跃的现象。
《搊弹词》的拆分部首为手(扌)和廴。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搊弹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戏曲文化中,指的是演员在表演唱词时,由于演技、节奏等原因,导致词句的念白出现混乱、跳跃的情况。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形容其他领域中节奏快慢不一、杂乱无章的现象。
《搊弹词》的繁体形式为「搊彈詞」。
在古代,「搊弹词」的汉字写法为「拙彈詞」,如果按照繁简体写法,即为「拙弹词」。
他的念白像是搊弹词一样,忽快忽慢、毫无规律。
搊弹、弹词
语调混乱、节奏跳跃
整齐有序、规律节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