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入衔的意思、入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入衔的解释

指朝廷高级官员入宰相官衔。因宰相之职,权重位尊,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他名入衔。 唐 白居易 《重和元少尹》诗:“南宫起请无消息,朝散何时得入衔?”《新唐书·百官志一》:“自 高宗 已后,为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 张文瓘 以东臺侍郎同东西臺三品,‘同三品’入衔,自 文瓘 始。 永淳 元年,以黄门侍郎 郭待举 、兵部侍郎 岑长倩 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 待举 等始。自是以后,终 唐 之世不能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入衔,汉语复合词,由动词性语素“入”与名词性语素“衔”构成,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训诂 “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内也,象从上俱下也”,本义为进入,后引申出加入、归附等义项;“衔”在《康熙字典》中载有“马勒口铁也”,原指马嚼子,后衍生出官职、头衔等抽象含义。二字组合形成动宾结构,字面可解作“进入官衔体系”。

二、历史语义 作为职官术语,始见于宋代官制文献。《宋史·职官志》记载“凡除授职事官,必带‘入衔’字”,特指官员被正式纳入国家职官体系,其任命文书需标注具体官职名称与品阶。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载“王安石以礼部侍郎入衔,参知政事”,即典型用例。

三、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古代指官员被正式授予官职并列入官籍”,强调制度层面的官方认证属性。该词在当代多用于历史研究领域,特指古代职官制度中的任命程序。

四、语用特征 在文献中常与具体官职名称连用,如“以尚书左仆射入衔”“入衔枢密使”等固定搭配,体现古代职官体系的规范性。《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指出该词具有“程序公示”与“权责确认”双重功能。

五、认知误区 需区别于近义词“授衔”:前者强调进入官籍体系的程序性动作,后者侧重授予头衔的具体行为。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特别辨析“唐宋入衔皆实职,非虚授可比”,强调其制度严肃性。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入衔”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入衔”指古代朝廷高级官员被授予宰相官衔的制度。因宰相职位权重位尊,皇帝常以其他官职名义让官员实际行使宰相职权,称为“假他名入衔”。

二、历史背景与运作方式

  1. 制度起源:唐代开始普遍使用,例如白居易诗中提到“朝散何时得入衔”,反映官员对获得宰相衔的期待。
  2. 典型形式:官员本官可能是尚书、侍郎等,但通过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等头衔行使相权,《新唐书》记载此类演变。

三、应用实例

四、词语结构解析

“入”表示进入职位,“衔”指官职称号,组合后特指高级官员获得象征性宰相头衔的实际授权过程。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制度演变细节,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扳留板书宝藏不实沧海珠産房箠策锉碓搭伴道同契合雕墙峻宇都军端右儿童走卒恶丈夫飞札風律给施公储共契广播剧故冢皓足后半换装毁辱胡七乱八怙终不悔甲等娇妬解缆惊悸矜贵矜制禁治九皋处士蹻跖郡朝开涤闿明看取灵驯流离颠沛偏比擗约嵌根铅字青霄轻重倒置穷日落月铨法榷取三贤瘮懔收续私廉岁日肃眘题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