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先的坟墓。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杜甫 终於 耒阳 ,槀葬之,至 元和 中,其孙始改葬於 巩县 , 元微之 为誌,而 郑刑部 文宝 ,謫官 衡州 ,有《经耒阳杜子美墓》诗,岂但为誌,而不克迁,或已迁而故冢尚存耶?”
“故冢”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提到杜甫原葬于耒阳,后其孙迁葬至巩县,但旧墓仍存,故称“故冢尚存”。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了解“冢”的详细释义(如“山顶”“嫡长子”等引申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故冢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故”和“冢”。故冢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攵”和“冖”,其中“攵”是多画一笔的“又”字,而“冖”是“冫”的叠加形式。
故冢的总笔画数为12画,其中“故”字为4画,“冢”字为8画。
故冢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表示古代的埋葬墓地。在古代,人们常用来埋葬亡者,并进行祭祀和纪念。
故冢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故塚”,将“冢”字的“冖”部分替换为“土”字,表示地上的墓坟。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故冢字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篆书和楷书形式下稍有不同,篆书中的“故”字形犹如古代的金字塔,而楷书中的“故”字则更加接近现代的字形。
以下为故冢在句子中的例句:
组词中可以使用故冢的词语有故址、故宫、冢宰等。
故冢的近义词是古墓、古坟,反义词则可以是新墓、新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