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肃慎 ”。
“肃眘”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复合词,由“肃”与“眘”二字组成,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古义及构词法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其详细解释如下:
肃(sù)
《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毛传:“肃肃,敬也。”
《礼记·玉藻》:“色容厉肃”,郑玄注:“肃,矜庄貌。”
眘(shèn)
《尚书·虞书·益稷》:“眘乃宪”,孔传:“眘,慎也。”
《汉书·礼乐志》:“眘之至也”,颜师古注:“眘,古慎字。”
“肃眘”为同义复合词,强调“庄重谨慎” 的态度,多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举止或处事作风:
常见于古代公文、训诫类文本,如臣子规谏君主或长辈教导后辈时,要求其以严肃谨慎之心待人接物、处理政务。
《尚书·周书·吕刑》: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注:文中“敬忌”即“肃眘”之意,强调司法者需敬畏慎行。)
《汉书·匡衡传》:
“陛下圣德纯茂,专精《诗》《书》,好乐无厌。臣衡材驽,无以辅相善义,宣扬德音。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愿陛下留神动静之节,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桢,天下幸甚!”
(注:匡衡谏言隐含君主应“肃眘”以垂范天下。)
“肃眘:庄重谨慎。‘肃’谓恭敬严整,‘眘’同‘慎’,谓审慎不苟。”
“肃眘:严肃谨慎。古多用于规劝君王或尊长言行需持重。”
“肃眘”是一个由“肃”和“眘”组成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解释综合理解:
作为“肃慎”的异写
部分词典指出,“肃眘”是古代民族名“肃慎”的另一种写法。肃慎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曾向周王朝进贡,后演变为挹娄、靺鞨等民族,与女真族有渊源关系。例如《左传》记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泛指北方边远地区。
作为现代成语的解读
现代词典中,“肃眘”被解释为成语,形容态度庄重、举止严谨,常用于正式场合,强调言行需严肃认真。例如:“会议期间,他始终保持肃眘的态度。”
需注意语境差异:历史文献中的“肃眘”多与民族相关,而现代用法更偏向形容个人品质。若需深入考据,建议结合古籍原文或权威历史资料进一步查证。
贝函兵差避亲笔匣不俗蝉儿幨幌承值大括号刀瘢定昆池犯错误霏雾奉使伏鸾副使歌场根本苟免关石获隽驾鹤见敝极切康彊礼兵论究罗者麻线道内列能官飘游辟田剖明溥览芊蔚乔声怪气樵头轻气球奇思妙想颀晳铨考惹火揉莒瑞应泉山旮旯子市狙师友双七死谏嗣世私子缩衣节食滔滔滚滚特兀土苴韦藩瑕点闲言长语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