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侠的意思、儒侠的详细解释
儒侠的解释
(1).儒生和游侠。《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2).指有侠义之风的读书人。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 曹子 本儒侠,笔势翻涛澜。往来戎马间,边风裂儒冠。”
词语分解
- 儒的解释 儒 ú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侠的解释 侠 (俠) á 仗着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侠客。武侠。游侠。侠骨。侠肝义胆。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儒侠"是中华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复合概念,指兼具儒家道德修养与侠义精神的人物。其核心在于将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规范,与侠者"重然诺、轻生死、济困厄、抗强权"的行事风格相融合。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内涵角度详细阐释:
一、 字面释义与核心特质
- 儒 (rú): 本义指术士,后特指以孔子为宗师,信奉儒家学说的人。儒家强调"仁爱"(仁)、行为合宜(义)、社会规范(礼)、明辨是非(智)、诚实守信(信)、忠诚尽责(忠)、推己及人(恕)等道德准则,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儒家注重文化修养、道德自律与社会责任。
- 侠 (xiá): 指见义勇为、扶弱抑强、舍己助人的人。侠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行事重承诺、讲义气、轻财货、不畏强权,甚至不惜以身犯险来践行其道义准则。其行为常游离于正统法律秩序之外,依靠个人力量寻求公正。
- 儒侠: 将"儒"的道德内核与"侠"的行为方式相结合。儒侠并非简单的儒生或侠客,而是指:
- 以儒为魂: 其思想根基和价值取向源于儒家伦理,如仁爱之心是济世助人的出发点,信义是重诺守约的基石,智勇是行侠仗义的方法。他们追求的目标常与儒家提倡的社会和谐、公正相关。
- 以侠为行: 在行动上,他们表现出侠者的果敢、勇毅与担当。当社会不公、弱者受难时,他们能挺身而出,运用自身的智慧、能力或影响力,采取实际(有时是非传统)的行动来匡扶正义、救济危难。
- 文质彬彬,武德兼备: 儒侠通常具备儒家文人的学识修养(文)与侠士的胆识气概(武),是"文"与"武"、"德"与"力"的统一体。他们既非迂腐书生,也非粗莽武夫。
二、 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儒侠"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土壤:
- 先秦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一方面,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儒);另一方面,民间涌现出众多扶危济困的游侠之士(侠)。两者在精神内核(如重义)上已有交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特设《游侠列传》,记载了如郭解等侠士的事迹,虽未直接称"儒侠",但其中某些侠者的行为已带有儒家推崇的"信"、"让"等色彩。
- 后世融合: 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侠文化也在发展。后世文人(尤其是身处乱世或对现实不满者)常将儒家的社会理想寄托在侠义精神上,或期望有兼具儒家道德与侠义胆识的人物出现来改变现状。许多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被赋予了"儒侠"特质,如:
- 季札 (春秋): 吴国公子,以仁义、诚信著称(如"季札挂剑"),兼具政治家、外交家的风范与君子之德,其行为体现了儒与侠的早期结合。
- 张良 (汉初): 出身贵族,曾行刺秦始皇(侠行),后为刘邦重要谋士,运筹帷幄,功成身退,深谙黄老之术,其行为体现了智慧、谋略(儒者修养)与胆识、担当(侠义精神)的结合,常被视为儒侠典范。
- 文学塑造: 在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儒侠"形象被大量塑造和理想化。例如明清侠义小说中的主角,往往文武双全,既通晓诗书礼乐,又精通武艺,行侠仗义时秉持忠孝节义等儒家道德标准。
三、 总结
"儒侠"代表了中华文化中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它超越了单纯的学者或武士身份,强调在深厚的道德修养(儒)基础上,以勇敢果决的行动(侠)去实践社会正义与人间正道。这种精神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理想在个体行动层面的投射,是"修身"与"济世"的生动结合,对后世的文化心理和道德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参考来源:
- 汉典 (zdic.net) - "儒"、"侠"字条释义: http://www.zdic.net/ (基础字义来源)
- 国学大师 (guoxuedashi.com) - 相关词汇检索: http://www.guoxuedashi.com/ (综合字词典参考)
-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 (学术著作,探讨武侠小说中"侠"的观念与文人关系,涉及儒侠精神)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历史文献,记载早期侠士事迹) - 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在线资源如"国学网": http://www.guoxue.com/
- 《史记·吴太伯世家》关于季札的记载 - 同上。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词条: 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百度百科"(需谨慎甄别)中关于"儒侠"、"侠文化"、"儒家伦理"等条目,可提供背景信息和不同视角。
网络扩展解释
“儒侠”一词包含两层核心含义,综合古典文献及文化背景可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
儒生与游侠的结合体
源自《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指兼具儒家学者(儒生)和游侠双重身份的人。这种结合体现了文与武、道义与行动的统一。
-
有侠义精神的读书人
宋代苏轼在《送曹辅赴闽漕》中称友人“曹子本儒侠”,形容其既有文人的才学,又具侠客的豪气与担当。此含义更侧重“以文行侠”的特质。
二、历史与文化延伸
-
起源与标准
- 春秋时期儒家弟子漆雕开被视为儒侠典范,他“矜气尚勇”,主张以勇行义,成为“儒侠之祖”。
- 近代学者章太炎提出儒侠需符合三标准:儒家出身、侠肝义胆、匡时济世之志。
-
文化作品中的体现
邵氏电影《儒侠》改编自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虽改动人物与朝代,但保留了儒侠“为国为民”的主线。
三、核心特质
- 文武兼备:既有儒家“仁”“礼”的修养,又具侠客的勇武与行动力。
- 济世情怀:如韩非子所言,儒侠在和平时期被推崇,危难时却未必实用,暗含对其理想主义的辩证评价。
总结来看,“儒侠”既是对特定历史群体的描述,也被赋予理想化的精神象征,成为中华文化中“文以载道,武以行义”的独特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爱亲百损黄北海道丙穴鄙儒播迁厂珰赤口烧城丹英到场得姓敦旧翻地风电风鉴干索甘棠之爱贺词黑没促合宅胡猜豇豆教示教言肌理经体赞元机庭稷正叩关砬子两意理语虑周藻密珉阶孬好内主能称蹑蹻担簦瓯抠颇耐谴死情感穷稔祛逐让路然即柔乡尚冠生木申晤时称诗橐铁刷同期汙累遐甿小黄香小泉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