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攻驳 ”。
“攻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ōng bó(“駮”同“驳”),其含义与“攻驳”相同,指对他人观点进行反驳或批评,带有针对性的质疑或否定。
基本含义
指通过列举理由、证据等方式,对他人言论、观点进行辩驳或批判,强调逻辑上的对抗性。
词性及用法
通常作动词,如:“学者在会议上攻駮了对方的研究方法”。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书面或学术讨论中。
近义词与反义词
与“攻讦”的区别
需注意与“攻讦(gōng jié)”区分:后者侧重揭发隐私或人身攻击(如“互相攻讦”),而“攻駮”更偏向观点上的理性辩驳。
该词因“駮”为生僻字,现代多写作“攻驳”,建议在正式场合优先使用简体形式。
攻駮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指批评、驳斥、辩驳。拆分部首是“攴”和“馬”,其中,“攴”是攻击、打击的意思,“馬”是马的意思。
攻駮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攴”(攵,9画)和“馬”(马,5画)。这个词的构成字形比较简单,总共有14画。
攻駮这个词的来源相当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记载中。它常用于古代文献,如《论语》、《孟子》等。在现代汉语中,它依然被广泛使用,并且在文学作品、政治演讲、社交媒体等各个领域中都可以见到。
截至目前,攻駮一词也有繁体字形“攻驳”(攵,6画,马,3画),在一些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依然常见。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攻字的古代写法为“工人攴”,駮字的古代写法为“馬非口”。字形的演变表明这个词在历史长河中的使用和发展。
例句:
1. 孔子经常接受攻駮,并与学生进行辩论以推动思考。
2. 他以攻駮的方式批评了对方的错误观点。
3. 攻駮虽然会引起争议,但它是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方式。
组词:攻击、攻破、驳斥
近义词:辩驳、批评、驳倒
反义词:表扬、赞同、接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