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裙的意思、襦裙的详细解释
襦裙的解释
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 宋 代妇女通常的衣着。亦泛指衣服。 宋 苏辙 《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词语分解
- 襦的解释 襦 ú 短衣,短袄:珠襦。绣腰襦。 幼儿的围嘴儿。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 裙的解释 裙 ú 一种围在腰以下的服装:裙子。裙钗。筒裙。连衣裙。百褶裙。 像裙子的东西:墙裙。鳖裙。裙礁(海岸边的珊瑚礁)。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襦裙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服饰的重要形制之一,属于典型的“上衣下裳”制。其核心特征为上身穿短衣(襦),下身着长裙(裙),两者配套穿着。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形制特征、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进行详细阐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权威汉语辞书释义:
- 襦 (rú):指短衣、短袄。《说文解字》释为“短衣也”。其长度一般及腰或在腰部以上,有单、夹之分,袖型多样(直袖、窄袖、广袖等),通常有交领或直领,两侧开衩,常系带固定。
- 裙 (qún):指下裳,围穿于下半身的服装。《释名·释衣服》载:“裙,下裳也。连接裙幅,围绕于下。”古代男女皆可穿裙,后渐成为女性专属下装。
- 襦裙:即上襦与下裙的搭配组合,是汉族女性延续数千年的经典日常着装体系。
二、形制结构与特征
- 基本构成:
- 上襦:短款上衣,长度多在腰间或以上,常见交领右衽(主流)、对襟、直领等领型。
- 下裙:多为一片式围合长裙,系带固定于腰部或胸部,裙幅宽阔,行动时飘逸生姿。
- 腰线位置:
- 齐腰襦裙:裙头束于腰部,是最基础的形制。
- 高腰襦裙:裙头束于胸下至腋下(如隋唐风格),视觉上拉长下身比例。
- 齐胸襦裙:裙头束于胸部上方(唐代盛行),需内穿抹胸。
- 搭配元素:常配腰带(大带、革带)固定,外可罩半臂、褙子、大袖衫等,形成丰富层次。
三、历史演变与典籍记载
- 起源与早期发展(战国至汉):
襦裙制式可追溯至战国。《释名·释衣服》明确记载:“襦,暖也,言温暖也。……裙,群也,连接群幅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曲裾袍内即配短襦与长裙,实物印证其早期形态。
- 魏晋南北朝:受胡风影响,襦袖渐宽,裙幅增大,腰线升高,风格趋于飘逸。
- 隋唐鼎盛:
高腰/齐胸襦裙成为主流,色彩艳丽,纹样丰富(如联珠纹、宝相花)。《旧唐书·舆服志》载贵族女子“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裙长曳地。 唐代壁画、陶俑(如永泰公主墓壁画)大量呈现此风貌。
- 宋明定制:
宋代襦裙回归雅致,流行直领对襟襦+百褶裙;明代出现“袄裙”(襦的加长加厚形式),马面裙成为标志。明《天水冰山录》详录贵族女子各色襦裙材质。
- 清代至近代:受满族服饰影响,汉族女性仍保留“上衣下裙”作为礼服或便服,直至民国初年。
四、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 礼制象征:襦裙遵循“上衣下裳”古制,符合《礼记》中“衣正色,裳间色”的礼法观念,体现华夏衣冠文明的伦理秩序。
- 审美载体:其形制变化(如腰线高低、袖型宽窄)直接反映时代审美变迁(如唐代丰腴之美、宋代清雅之风)。
- 女性身份标识:作为古代汉族女性最普遍的日常着装,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是女性社会角色与生活状态的直观体现。
- 工艺集大成:从丝绸织造(锦、罗、纱)、印染(绞缬、蜡缬)到刺绣纹样(花鸟、云纹),襦裙集中展现了传统纺织技艺的精湛水平。
五、现代传承
当代“汉服复兴运动”中,襦裙因其形制清晰、史料丰富、穿着优雅,成为最受推崇的汉服款式之一。考古报告(如马山楚墓、历代舆服志研究(如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古代绘画(《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均为复原提供重要依据,使其在文化活动中焕发新生。
主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汉·许慎)
- 《释名·释衣服》(汉·刘熙)
- 《旧唐书·舆服志》(后晋·刘昫等)
- 《天水冰山录》(明·佚名)
- 马山楚墓考古报告(荆州博物馆)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商务印书馆)
- 《中国古舆服论丛》(孙机,文物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襦裙是汉服体系中的经典款式,由“襦”(短上衣)和“裙”(下裳)两部分组成,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定义
襦裙属于“上衣下裳”制,其中“襦”指长度不过膝的短衣,多采用交领或直领设计;“裙”为下身束的长裙。两者组合形成轻盈飘逸的穿着效果,常见于古代女性日常服饰。
二、历史发展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 兴盛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成为主流服饰
- 延续:唐宋时期仍广泛穿着,但形制有所演变
三、形制分类
-
按裙腰位置:
- 齐腰襦裙(腰部系带)
- 高腰襦裙(胸下至腰部)
- 齐胸襦裙(胸部上方系带)
-
按领型:
四、文化内涵
“襦”字从“衣”部,甲骨文中已出现类似短衣的象形符号,反映古人通过服饰区分社会角色。襦裙的短衣设计便于劳作,长裙又保持礼仪美感,体现“实用与礼制并存”的古代服饰哲学。
五、文学印证
宋代苏辙《蚕麦》诗云:“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侧面反映当时襦裙作为基础衣物的社会重要性。
注:当前汉服复兴运动中,齐胸襦裙因影视剧影响成为热门款式,但历史考证显示其实际穿着年代仍有学术争议。
别人正在浏览...
奥德修斯谤嗤包络逼除摈落搏执才蓺成昆铁路代比打嘴现世灯伞掂倈封题高顶帽寡青猓猓汉节含冤莫白和敏黄果树瀑布会心混亵见证人金麦九故十亲酒瓮子吉网罗钳骏声凯安咳喘老弟老拳礼拜堂朎胧六先生例行差事隆恩敏学内动词弄圆刨祖坟平赋被朱佩紫潜君芹舍七耀散犯三京三襄夷奢豪声名藉甚贳赦识时知务衰枯丝罗悚骇岁候条叶讬附五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