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行舞的意思、五行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行舞的解释

秦 汉 时乐舞名。《汉书·礼乐志》:“《五行舞》者,本 周 舞也, 秦始皇 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又《景帝纪》“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五行舞》冠冕,衣服法五行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行舞是中国古代礼仪舞蹈中的重要形式,其核心内涵以"五行"哲学思想为基础,融合了天人感应学说与祭祀文化。该舞蹈名称源自《周礼·春官》中"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记载,特指周代用于祭祀五方天帝的仪式舞蹈。

从形制特征分析,五行舞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舞者手持象征五行的器物,《礼记·月令》郑玄注指出"春服苍玉,夏服赤玉,季夏服黄玉,秋服白玉,冬服玄玉";其二,舞蹈方位对应东、南、中、西、北五方,每个方位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元素;其三,音乐配置采用"六乐"中的《大武》,通过钟磬等礼器演奏黄钟、大吕等音律。

在文化功能层面,《汉书·礼乐志》记载该舞具有"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的教化作用。唐代杜佑《通典·乐典》进一步阐释其"以五色配五方,以五音配五行"的象征体系,通过肢体动作演绎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现代学者在《中国舞蹈文物图典》中通过汉代画像石考证,指出五行舞包含旋、转、蹲、跃等十二式基本动作。

该舞蹈形式自秦汉后逐渐演化为宫廷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陈旸《乐书》记载了当时太常寺仍保留着五行舞的仪轨流程。值得注意的是,五行舞与后世道教踏罡步斗的仪式舞蹈存在明显的承继关系,这种文化演变在《道藏·无上秘要》的科仪记录中得到印证。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五行舞”的词义解释如下:

  1. 历史起源
    五行舞是秦汉时期的宫廷乐舞,最早可追溯至周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其更名为《五行舞》,汉代沿用并用于宗庙祭祀,如汉高祖、汉文帝等皇帝的祭祀仪式中。

  2. 名称含义
    其名称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关,舞者服饰采用蓝、红、黄、白、黑五色,象征五行属性,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3. 文献记载
    《汉书·礼乐志》记载:“《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颜师古注引孟康解释,提到其冠冕与服饰均按五行颜色设计。

  4. 功能与意义
    作为礼仪舞蹈,五行舞兼具政治与宗教功能,通过规范化的乐舞形式强化皇权正统性,并表达对天地五行的敬畏。

如需进一步了解五行学说背景,可参考中关于五行特性的哲学延伸。

别人正在浏览...

报呈报请窜官待对大战端极断崖式对称与非对称惇诲趺铁脚根前輵辖挂连馆宾骨董贵人寒士坏乱欢欣若狂謇吃健啖焦糜竞骛敬意眷眷之心踡卧军长来同力避领诺笼樊蛮利密发盆盎妻梅子鹤气味相投软湿润滑森疏上船赡恤烧蜡十八般武艺衰惰水犀甲熟味司令员梭福滕阁田畼天时不如地利不如人天尊题捕铁尺庭除土圜无怪闲土下寿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