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笞罚的意思、笞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笞罚的解释

拷打责罚。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宋 曾巩 《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笞罚(chī fá)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笞”和“罚”两个语素构成,指代一种以竹板或荆条抽打身体作为惩戒的刑罚方式。其具体释义如下:

  1. 字义解析:

    • 笞:本义指用竹板、荆条等抽打。《说文解字》释为“击也”,《玉篇》释为“击也,箠也”。其核心含义是用竹木制成的刑具施行体罚。
    • 罚:指惩处、处分,是因过错或犯罪而施加的惩戒手段。
    • 因此,“笞罚”合指以鞭打、杖击等方式进行的体罚惩戒。
  2. 历史与法律语境:

    • 笞罚是中国古代“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属于相对较轻的肉刑。
    • 其历史可追溯久远,在秦汉时期已广泛使用,并作为正式刑罚载入历代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主要适用于轻微犯罪或作为附加刑。
    • 执行时通常使用竹板(笞)或荆条,击打受刑者的背部、臀部或腿部。刑具规格、击打次数等皆有法律规定。
  3. 社会与文化含义:

    • 笞罚不仅是一种司法手段,在古代社会也常用于家庭、私塾等场合的纪律管教(如“笞责”、“笞楚”)。
    • 它体现了古代社会“以刑去刑”、通过身体痛苦达到惩戒与威慑目的的法律思想和教育观念。
    •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笞罚”一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被视为野蛮、残酷、不人道的惩罚方式,与现代法治精神和人权观念相悖。

“笞罚”指代一种以竹板或荆条抽打身体作为惩罚手段的体罚方式。它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法律刑罚(五刑之一)和管教手段,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法律背景。从现代视角看,该词蕴含了对身体施加痛苦的惩戒方式,常带有负面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笞”、“罚”、“笞罚”词条释义。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笞”、“罚”词条释义及用法举例。

网络扩展解释

笞罚(拼音:chī f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体罚形式,指通过鞭打、杖击等方式进行惩戒。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笞罚由“笞”(鞭打)和“罚”(处罚)组成,指用鞭子、竹板或棍棒等工具实施肉体惩罚,以达到训诫目的。这种刑罚常见于古代司法与教育场景中,强调通过疼痛使人悔过。

二、历史文献中的例证

  1.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提到:“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说明当时对儿童教育中逐渐减少体罚的观念。
  2. 宋代曾巩记载某官员征税时“唯豪剧吏耳”才会使用笞罚,反映其多针对特定群体。

三、使用场景与文化意义
笞罚主要用于惩戒犯错者或维护秩序,如官吏执法、私塾管教等。其背后体现了古代“以刑止过”的思想,但过度使用也受到部分文人批评(如颜之推主张适度体罚)。

四、相关词汇
近义词:鞭笞、杖责;反义词:奖赏、宽宥。

总结
笞罚是中国传统法制与教育中的典型惩戒手段,兼具威慑与教化功能,但随时代发展逐渐被更人道的处罚方式取代。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查阅《颜氏家训》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分率北陆标准时间常卖惩乂摛掞刍茭错处倒装门二尾子发憾風奇高欢刮剌剌诡滑诡事寒官亨达检勑戒坛鸡鞠敬畏金鷄石金文酒卢基阯巨指戡翦来春冷害溓溓蠡渎六列麻饼满理昧薆袂接肩摩民膏民脂摸棱猱狖裴徊乔扦耆耋软公鞋瑞云三长两短商羊少男收采殊尚似漆如胶算尽锱铢他乡体元表正通共亡民危涕文采闻风而兴温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