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戒的意思、受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戒的解释

[be initiated into monkhood or nunhood] *********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

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西游记》

详细解释

(1).受训戒。《汉书·薛宣传》:“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 宣 归恩受戒者。”

(2).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唐 姚合 《赠卢沙弥小师》诗:“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五灯会元·鸟窠道林禅师》:“九岁出家,二十一於 荆州 果愿寺 受戒。”《西游记》第六七回:“既如此説,都是受戒的高僧。”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 朱士行 , 洛阳 人,可能是 中国 第一个正式出家受戒的和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受戒是汉语中的宗教术语,指信徒通过特定仪式正式接受并遵守某种宗教戒律的行为,主要应用于佛教和道教。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一、基础释义

信徒在宗教仪式中宣誓遵守该教派的戒律规范,标志着正式成为修行者。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1185页:指佛教徒或道教徒通过一定仪式接受戒律。


二、宗教文化内涵

  1. 佛教

    • 仪式性:由具德法师主持,如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
    • 象征意义:代表断除世俗习气,如剃发、着袈裟等仪式象征舍弃尘缘。

      来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受戒者,纳法于心,护持无犯也。”

  2. 道教

    • 传承体系:依《三洞众戒文》等经典,分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等阶次。
    • 功能目的:通过戒律约束身心以助修行,如“戒杀生”培养慈悲心。

      来源:

      《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受戒为道教徒持身修行的根本仪范。”


三、使用示例


注:因权威词典数据库的在线版本需订阅访问(如《汉语大词典》知网版),此处未提供直接链接,但标注了纸质版来源信息以确保学术可考性。

网络扩展解释

“受戒”是一个佛教术语,也泛指通过仪式接受特定规范的行为。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意义
    指通过仪式接受训戒或戒律,包含两层含义:

    • 世俗层面:接受教导或训诫(如《汉书·薛宣传》记载“免冠谢宣归恩受戒者”)。
    • 宗教层面:佛教信徒通过特定仪式正式成为僧尼,并承诺遵守戒律()。
  2. 佛教核心定义
    佛教中,受戒是信徒通过如法仪轨领纳戒律,获得“戒体”的过程。戒体是一种内在的防非止恶功能,需通过发愿持守戒律而实现(, )。


二、佛教中的受戒

  1. 仪式与目的

    • 受戒需在佛菩萨像前或师僧见证下进行,包含忏悔、发愿等环节,目的是正式获得佛弟子身份(如沙弥、比丘等)。
    • 例如:沙弥需受持“十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等()。
  2. 戒体的重要性

    • 戒体是受戒时领纳于心的无形力量,决定持戒效果。根据发心不同,戒体分三品:
      • 上品:发愿度一切众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 中品:仅求自身解脱。
      • 下品:戒行散乱,仅表面持戒()。
  3. 分类与修持

    • 大乘戒:如《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强调菩萨行。
    • 小乘戒:如五戒(在家)、具足戒(出家)等,侧重个人修行()。
    • 未受戒者即使持戒,佛教传统中不视为正式佛弟子()。

三、持戒与修行


四、文学与文化中的引用

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唐僧“摩顶受戒”,象征其皈依佛门()。

若需了解具体受戒仪轨或宗派差异,可参考佛教经典或权威寺院的开示。

别人正在浏览...

白灿灿辨明诐説不眠之夜打乖道媪點花茶冻雷洞明东堂策惰贫佛耳草概尚高率高挑子灌鬯冠婚海山盟还味贺表禾虫合下手话意靖节琴勘校抠字眼儿库希特人了歇练气里弄李谢龙胆紫鲁册马赵濛翳杪末辔筴瓢笙娉内乾断七宝茶勤劬劬俭折困时会蜀扇私赎送报镋叉替陵退谷讬神瓦甃五彩缤纷骛鼓下官详酌邪谋谢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