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役”。1.指繁杂的事务。 宋 朱松 《谢馆职启》:“脱冥烦之冗役,厠清切之英游。”
(2).繁杂的徭役。《宋史·食货志上五》:“自是数下詔书,督州县长吏与转运使议蠲冗役,以宽民力。”
宂役(rǒng yì)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现已被“冗役”替代,指多余、无实际作用的劳役或差事。以下从字源、释义及文献用例角度分析:
“宂”的本义
通“冗”,《说文解字》释为“散也”,引申为“闲散、多余”。如《汉书·申屠嘉传》注:“宂,散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役”的含义
指劳役、差事,古代多指官府征发的体力劳动,如徭役。《周礼·地官》载:“役,谓戍边力役。”
来源:郑玄注《周礼》(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宂役”即无实质意义、徒耗人力物力的劳役,常见于古代政论批评中。例如:
“省宂役,劝农桑。”(《后汉书·和帝纪》)
此处指裁减不必要的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
来源: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唐代经济改革
白居易《策林》云:“去宂役则百姓不劳”,主张废除多余劳役以减轻民负。
来源:《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代财政批判
苏轼在《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中抨击“宂役苛税”,指其加重社会负担。
来源:《苏轼文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
“宂役:亦作‘冗役’。多余的徭役。”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宂役”作为历史词汇,核心含义指向无效的强制性劳动,其释义依托古代字书、史籍及名家文集,反映了传统社会治理中对民生负担的关注。现代汉语中已统一写作“冗役”。
关于“宂役”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宂役”是古代汉语词汇,其中“宂”为异体字,通“冗”,意为繁杂、多余;“役”指劳役或事务。因此,“宂役”本义指繁重或多余的劳役事务。但需注意,该词在历史文献中使用较少,可能与“徭役”存在混淆。
与“徭役”的关联与区别
历史背景与演变
建议:若需研究古代劳役制度,应重点关注“徭役”相关内容。相关权威解释可参考《道客巴巴》《天奇教育》等来源。
白毫相白胶崩崩畅所欲言称贷吹拉弹唱触涂村肐落得手应心點點搐搐电调点化犯猎烦务蜂锐汉皓好合呵噪花不楞登互丧街居节夜进啖磕擦擦垒浪雷兽力尽隆燿尨茸矊眇明徵木鉢闹嚷嚷懦退佩纕漂然僻然强求牵裂青沤秋意三易伤伐神驰力困时巡衰俗霜梨恕不一一水米束手就困束緼还妇私印醰渥桃源洞通明邷儿洼陷温房闻善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