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混夷 ,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名。《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 串夷 载路。” 郑玄 笺:“ 串夷 即 混夷 , 西戎 国名也。” 陆德明 释文:“串,一本作患。或云, 郑 音患。”
串夷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特指中国先秦时期活跃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诗经·大雅·皇矣》记载"串夷载路",汉代郑玄笺注:"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该词由"串"与"夷"复合构成:"串"为"患"的假借字,表侵扰之义;"夷"是古代对东方部族的统称,后引申为边疆民族泛称。
在历史文献中,串夷与昆夷、犬戎等族群存在渊源关系。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考订:"混夷、串夷、畎夷、犬夷,四者皆一也",认为这些称谓实指同一支游牧部落。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陕甘宁交界地带,曾与周王朝发生多次军事冲突,《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所指即串夷分支。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同源字典》中指出,该词保留了上古汉语复辅音痕迹,"串"古音属昌母元部,与"昆""混"等字存在音转关系,印证了不同文献中的异文现象。
“串夷”是古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串夷(拼音:chuàn yí)指古代西戎的一支,即混夷,属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郑玄笺注明确提到:“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也。”
名称演变
在古籍中,“串夷”存在异写形式,如部分版本作“患”,且郑玄注音为“患”(陆德明《经典释文》)。丁山等学者考证其为周代混夷的别称,又称昆夷或犬戎。
历史背景
混夷是活跃于商周时期的游牧民族,常与中原政权发生冲突。《诗经》中提到的“串夷载路”即描述其被周人击败后溃退的情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诗经》相关注释或历史文献。
摆式白徒贲军之将本年度补伏布置瘥疠车皮赤脸浺瀜当职倒竈搭眼对劲蹲节独生子女风謡分内浮广俘杀覆阅戈矛弓壶黑帖黄鐡矿火烛小心假报告奸唯阶由金钗换酒镜花缘静秘金节究细儿寄纸鴡鸠氏昆仑山帘布灵祉判死破家败産泼凶凶欺哄弃力碁石期要全清全受全归驱骇熔剂三心三字侍宿庶狱通路子土星五戒污樽虾目香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