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乡官的意思、乡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乡官的解释

[countryside official] 治理一乡事务的下级官吏,汉代以三老、有秩、啬夫、游微等为乡官,汉代将乡官之治处亦称为乡官,《汉书·黄霸传》颜师古注:“乡官者,乡所治处也”

详细解释

(1).古代乡中官吏办公的馆舍。官,“ 馆 ”的古字。《管子·立政》:“五乡之师出朝,遂於乡官,致乡属。” 郭沫若 等集校:“ 王引之 云:‘乡官,谓乡师治事处也。’ 俞樾 云:‘官、馆,古今字也。’”《汉书·循吏传·黄霸》:“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鰥寡贫穷者。” 颜师古 注:“乡官,乡所治处也。”

(2).一乡所属官吏的总称。历代异制异名。如 周 之乡大夫、乡师、党正、族师、闾胥、比长; 汉 之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隋 唐 以后多为无俸役职,如 唐 之里正、坊正; 宋 之衙前、耆长、壮丁、散从、承符、弓手。 太平天囯 时期更大兴乡官,如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平时管理乡政,战时则为军官。 清 朱彝尊 《题沉上舍洞庭移居图》诗之三:“只合全家 太湖 去,免教小吏侮乡官。”《平山冷燕》第十四回:“前面那一所花园,是甚么乡官人家的?”参阅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乡官"是中国古代基层行政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指在乡级行政单位中负责管理事务的官吏。根据《汉语大辞典》与《中国历史大辞典》的释义,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制度定义 乡官制度起源于周代,正式确立于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自治的重要形式。乡官通常由地方推选或官府委派,负责赋税征收、户籍管理、治安维护等职责,如汉代的三老、啬夫、游徼等职位(参考:《中国政治制度史》)。

二、职能演变

  1. 秦汉时期:乡官兼具行政与教化职能,如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收赋税"
  2. 宋元变革:王安石变法后逐渐转为职役性质,里正、户长承担官府差役
  3. 明清转型:里甲制与保甲制并行,乡官职能向治安与赋税专化(参考:《中国乡里制度研究》)

三、社会功能 乡官制度作为"皇权不下县"治理模式的核心,既维系中央政令在基层的实施,又承担调解民间纠纷、组织公共建设的双重角色。其人选多来自地方望族,构成士绅阶层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参考:《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

该制度于1908年清政府推行乡镇自治后逐步瓦解,但其组织原理对现代基层治理仍具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乡官”是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1. 职位属性
    乡官是负责管理一乡事务的下级官吏,属于基层行政体系。汉代是其典型时期,主要职位包括:

    • 三老(掌教化)
    • 有秩(主管文书赋税)
    • 啬夫(处理诉讼与赋役)
    • 游徼(负责治安)。
  2. 场所含义
    乡官也指乡吏办公的场所,即“乡所治处”。“官”为“馆”的古字,如《汉书·黄霸传》记载“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此处“乡官”即指办公馆舍。

二、历史演变

三、制度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乡官设置或职能案例,可参考《汉书》《管子》等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艾年鼇戴别开生面宾倅步历步趋柴市抄稿插叙储贰炊烟祠部赐谥磴磴齿齿东床娇客多产堕落隔厌红狼皇士诲谟解马阶庭鸡梦惊吪鵕鹗侩卖炼铁炉麟馔遛早履戴绿萍盲风妬雨摹效慕效拏空佞宋主人凝酥弄鬼弄神湓口遣散撁五挂四浅显齐盟起丧祁奚举午漆宅荣辉山锐则不高省简伸舌头饰好汤沐趧鞻推力頽如王孙贵戚微感祥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