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融化成液体。《晋书·王濬传》:“﹝ 濬 ﹞又作火炬,长十餘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絶,於是船无所碍。”
(2).指融化成的液体。 宋 苏轼 《菜羹赋》:“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
(3).犹言融为一体。 宋 叶适 《孙永叔墓志铭》:“凡书籍义类深浅,古今事物变通,采章错综,机神融液,往往心悟所以然, 越 之稠儒广士,争倾下君。” 清 唐孙华 《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众手浑成如一手,万象融液无瑕疵。”
融液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基本义项
指物质受热后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与状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固体受热变为流体的过程",强调物质在高温下的物理相变,例如金属加热至熔点后形成的液态金属。
学科延伸义
在地质学中特指岩浆活动形成的熔融物质,《地质学大辞典》记载其"特指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硅酸盐熔体",这种高温熔液在火山喷发时表现为岩浆流。化学领域则指物质在特定温度下形成的均匀液相,如《无机化学》中描述的"盐类在高温下形成的离子熔融体"。
古籍用例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五金》载:"凡焊铁之法,需铜作融液填缝",此处指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液态铜介质,印证该词在传统工艺中的具体应用。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地质出版社《地质学大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等权威出版物,以及明代科技典籍《天工开物》的文献记载。
“融液”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róng yè,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指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例如《晋书·王濬传》中提到用火炬烧断铁锁时,“融液断绝”,即铁锁被高温熔化。
特指融化后形成的液态物质。宋代苏轼在《菜羹赋》中描述烹饪时“泫融液而流津”,以融化的油脂形容汤汁的流动状态。
引申为不同事物或思想的高度融合。宋代叶适在墓志铭中形容学者对知识的吸收“机神融液”,指将各类学问融会贯通。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其归为成语并扩展了现代比喻义,但古籍中更侧重前两种含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
八遐宾老操奇计赢操弦等赋幡虹飞挝飞针走线風行電照服除够受官常过道风合金钢烘焙怀柔天下毁损胡涂虫狐疑不决将离僭物解环解粽激发态及夫戟门九成絶电絶殊遽容快马溜撒寥廓漓猾遴择狸头瓜隆器芦簰醁醅屡见叠出麦子蹑脚蹑手泥塘牛皮胶破烂流丢气慨七贞九烈起卒湿渌渌试衔师效水户索望滩頭头主鵚鹙文思无凭狎比笑恰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