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之常职。《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四曰官常,以听官治。” 郑玄 注:“官常,谓各自领其官之常职。” 唐 崔嘏 《授崔璹给事中制》:“无忝官常,自貽公让。” 宋 苏轼 《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之二:“今乃以文字为官常,语言为职业。”
(2).指官职。 宋 王禹偁 《有怀戚二仲言同年》诗:“闻説去官常,悽悽返故乡。”
(3).官吏,官员。 宋 苏轼 《赐奉安神宗御容礼仪使吕大防口宣》:“汝卿祇率官常,往严像设。属此寒凝之候,眷言往返之劳。式示宠绥,特加优锡。”
(4).犹官规。 清 朱克敬 《暝庵杂识》卷二:“因办釐而旷误职守,既恐莫肃官常;因办釐而儕伍商民,更觉有乖治体。” ********* 《抗战以来·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严惩贪污,整饬官常。贪污横行,官常败坏,在今日已为公开的秘密。”
(5).指典册。《后汉书·马融传》:“亦方将刊禁臺之祕藏,发天府之官常,由质要之故业,率典刑之旧章。” 李贤 注:“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察羣吏之理。” 清 龚自珍 《暮春以事诣圆明园趋公既罢因览西郊形胜诗》之五:“宸游兼武备,大典在官常。”
官常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复合词,本义指官员应当遵循的职责规范和礼法制度。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典章制度层面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指官员在朝堂履职时必须遵守的政务章程。如《礼记·月令》记载:"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官常以司。"此处强调官员按既定规程执行公务。
二、道德规范维度
宋代以后逐渐延伸为官员的行为准则,包含"清、慎、勤"三大核心要求。明代《吏学指南》特别指出:"官常者,居官守职之常道也。"强调官员需兼具廉洁操守与行政能力。
三、职官体系范畴
清代考据学家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辨析:"官常即百官司其常职",特指六部九卿各衙门的具体职能分工。这种用法在《清会典》等政书中得到充分体现。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时仍具重要学术价值。其演变轨迹折射出中国官僚体系从礼法约束向制度化管理的发展脉络。
“官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官之常职
指官员的常规职责或职务规范,源自《周礼·天官·大宰》中“以八灋治官府……四曰官常,以听官治”,强调官员需恪守本职。
官职或官员身份
可代指具体的官职或官员群体。例如宋代苏轼在《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中提到“以文字为官常”,即用“官常”指代官职。
官吏或官员
直接指代官员个体,如苏轼《赐奉安神宗御容礼仪使吕大防口宣》中“祇率官常”,意为率领官员。
官规或典章制度
部分文献中引申为官员应遵守的规则或典册,如《后汉书》提及“发天府之官常”,即指官方典章。
特殊语境下的负面含义
个别低权威性来源(如)提到“官常”可能暗指官员的腐败行为,但这一用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特定语境下的解释。
总结
“官常”的核心含义围绕官员职责与制度展开,具体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建议参考《周礼》《后汉书》等典籍或权威词典(如汉典),以获取更准确的释义。
矮子观场阿鹜抱锣宝瓮暴卒贬戮藨蓘驳蚌惭忿豺狼当涂察里津肠綫谄口村旆玳瑁鱼戴鵀倒想调习滴水成冰放象飞乙鬲绝憨郎好乐荷载鸿宝术滉滉降落伞贱事椒盐桀傲不驯蠘蟹精一絶类离伦君子固穷科道烈性酒麟台卖情苗薅内屏牛衣岁月秋兔毫七友软实力乳柑释憾十款天条束句司隶章溲麪酸枣遂忿贪婪通风报讯瓮中捉鳖我辈悟空县帖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