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挝的意思、飞挝的详细解释
飞挝的解释
古代兵器。《武备志·器械三·飞挝》:“用浄铁照式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繫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人丢去,着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
词语分解
- 飞的解释 飞 (飛) ē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飞跃。飞鸟。 在空中运动:飞雪。火箭飞向太空。 形容极快:飞驶。飞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极,特
- 挝的解释 挝 (撾) ā 打,敲打:鞭挝。挝鼓。挝杀。 古同“抓”,用指或爪挠。 挝 (撾) ō 〔老挝〕国名,在东南亚。 (撾)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飞挝(fēi zhu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作为古代兵器名称使用,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飞挝,亦称“飞抓”,是中国古代一种带有绳索的铁制擒拿类兵器。其形制为铁爪,通常有五指,爪尖锋利,后连长索。使用时投掷而出,利用爪钩抓住目标(如人体、盔甲或物体),再通过绳索收回以达到擒敌、攀援或夺取物品的目的。
词源说明:
- “挝”(zhuā)本义为敲击、击打,此处特指形如爪状的钩取器械。
- “飞”字强调其投掷抛飞的攻击方式。
二、形制与功能特征
- 结构组成:
- 主体为铸铁利爪,关节可活动,类似人手。
- 尾部系有长绳索(麻绳或铁链),长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
- 使用场景:
- 战场擒敌:钩挂敌人盔甲或肢体,使其丧失行动力。
- 攀爬辅助:用于攻城时攀附城墙或山崖。
- 暗器突袭:隐蔽投掷,中距离制敌。
三、历史文献记载
飞挝最早见于宋代军事典籍,明清时期广泛使用,多见于武备记载与小说演义:
- 《武备志·军资乘》(明·茅元仪):详细描述飞挝为“用铁打造,形如鹰爪,五指活动,抛而擒人”。
- 《水浒传》(明·施耐庵):第八十六回中,番将天山勇使用“飞挝”突袭张清,佐证其战场实用性。
- 《中国兵器史稿》(周纬):归类飞挝为“索系兵器”,强调其设计符合力学钩拉原理。
四、文化衍生与误辨
- 与“飞镖”“绳镖”的区别:
飞挝以钩爪为核心,功能侧重抓取与控制;而镖类兵器以刺击为主,无钩取结构。
- 文学形象演变:
在武侠小说中,飞挝常被艺术化为“鹰爪钩”“攀山索”,成为江湖人物的标志性武器(如金庸《笑傲江湖》中的飞抓)。
五、现代认知与保护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飞挝的形制与技艺保存在部分传统武术流派及博物馆中:
- 北京军事博物馆、上海公安博物馆均藏有清代飞挝实物。
- 传统器械武术(如少林武术)仍保留飞挝套路演练,传承投掷与收放技巧。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 “飞挝”词条释义。
- 茅元仪. 《武备志》[M]. 明代兵书,卷八十四·器械篇。
- 周纬. 《中国兵器史稿》[M]. 中华书局,2018:第四章“索系兵器”。
- 国家博物馆官网. 《冷兵器专题展》[OL]. 2023年展陈说明。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博物馆信息参考其官方公开展览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飞挝”是古代兵器的一种,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飞挝”是一种铁制投掷类冷兵器,主要用于擒拿或攻击目标。根据《武备志·器械三·飞挝》记载,其形如鹰爪,五指可活动,末端连接长绳,投掷后可通过绳索回收控制目标。
二、结构特点
- 材质与造型:由净铁打造,呈鹰爪状,五指尖端有活动关节。
- 绳索装置:配有长绳,便于投掷后收紧控制敌人或战马。
- 功能设计:击中目标后,爪部会收合并钉入物体,使目标难以挣脱。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战场或擒敌作战,需由大力士投掷,具有中距离控制的特点。部分文献提到其别称“飞抓”。
四、读音与拼写
- 拼音:通常读作fēi wō,少数文献标注为fēi zhuā,可能为方言或历史读音差异。
- 注意:“挝”字在“飞挝”中不读常见音“zhuā”或“wō”,需结合语境判断。
五、相关说明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飞挝”解释为形容“行动敏捷”的成语,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历史文献及权威词典,建议以兵器释义为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形制,可参考《武备志》相关章节或军事史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博鱼层饱诚忠赤颊大老官打落水狗佃户地下杜甫草堂椟栌耳满鼻满反比例发生风風僝雨僽风火事封建士大夫棼翳浮惰骨梗规肆寒烈灰飞冲素狐威简略驾鹊揭示几及几运句辀垦发空户窥瞻揽涕连城宝濛晦末嬉逆节槃操朋煽曝扬千帆掮木梢清易穷不失义秋祓趋奉瞿摩帝驱骤人丁兴旺入对沙僧深自砥砺送传蔚蓝蓊菶乌圆险忮小牌瑕瓋斜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