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ople]
(2) 指作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
人民出城者数万计。——《广州军务记》
(3) 一个国家的普通人,区别于少数有特权者
(4) 人类
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
(1).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九月中旬入 鉢和国 ……人民服饰,惟有毡衣。”《水浒传》第二回:“府尹把 高俅 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东京 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毛6*泽6*东 《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巴金 《探索集·后记》:“我爱************,我爱我的人民。”
(2).泛指人类。《神异经·西南荒经》:“知天下鸟兽言语,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穀可食,草木咸苦,名曰‘圣’。”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 女媧 兄妹二人在 崑崙山 ,而天下未有人民。”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活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人民汉语 快速查询。
“人民”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社会主体与劳动群体
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涵盖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这一群体通过劳动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如《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中强调的“不同劳动形态的劳动者”。
政治概念
在政治语境中,人民是相对于“敌人”的集体概念,代表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具体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人民被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国古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以及现代“人民主权”理论,均体现了人民在政权合法性中的核心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或国家的具体定义,可参考来源网页(如、2、4、7)的完整内容。
《人民》是一个指代整个国家中普通民众的词语。它代表着国家的基础和力量,是一个集体的代名词。
《人民》这个词的部首是“人”字,笔画数为2。
《人民》一词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文献,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后来,在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逐渐加深的过程中,这个词不断被采用,并成为了日常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人民》这个词的繁体字为「人民」。
在古时候,汉字写作「人民」的偏旁部首有时候也被写作「亻民」。这是因为「人」字是偏旁部首「亻」的异体字。
1. 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和主体力量。
2. 这个政策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1. 人民群众
2. 人民币
3. 人民警察
4. 人民*********
1. 公众
2. 百姓
3. 平民
1. 政府
2. 统治者
3. 权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