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胁持国君。《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后 楚 屈氏 譖杀 公子追舒 , 齐 庆封 胁君乱国。”
(2).被胁持的国君。《礼记·礼运》:“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郑玄 注:“劫胁之君也。” 孔颖达 疏:“私藏公物,则见此君恒被臣之劫胁。”
“胁君”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
胁持国君
指通过武力或威胁手段控制君主,迫使其服从。例如《汉书·五行志》提到“齐庆封胁君乱国”,即描述臣子以暴力要挟君主的行为。
被胁持的国君
指君主本身成为被胁迫的对象。如《礼记·礼运》记载“冕弁兵革藏于私家,是谓胁君”,郑玄注解为“劫胁之君”,即君主因权力旁落而受制于他人。
“胁君”常与其他词语关联,如:
“胁君”既可表示“胁迫君主”的行为,也可指代“被胁迫的君主”,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权力失衡现象。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文献出处,可查阅《汉书》《礼记》等古籍。
《胁君》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迫使君主做某事。表示用武力或强行手段迫使君主接受自己的要求。
《胁君》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心)部,右边是“冖”(宀)部。总共有12画。
《胁君》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当时秦始皇即位后,采取了专制的政策,对各个诸侯国进行统一。此时就有人用武力或威胁的方式迫使秦始皇接受他们的要求,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
繁体字形为「脅君」。
古代的《胁君》成语写法为「脅 君」。
1. 他用武力胁君,迫使君主接受了他的要求。
2. 这位将军曾经胁君,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相胁、胁从、胁迫。
迫君、威胁君主。
受君、伺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