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西洋海岭的意思、大西洋海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西洋海岭的解释

也称“大西洋中脊”。大西洋中部巨大的海底山系。长约15000多千米,大致呈s形。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脊部一般距海面2500大西洋海岭3000米,个别高突部分露出水面,形成岛屿,如冰岛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西洋海岭(Dàxīyáng Hǎilǐng),又称大西洋中脊,是现代汉语中对全球海底山脉系统中贯穿大西洋部分的标准地理学术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地质学规范释义,其核心含义如下:


词典释义与地质特征

  1. 基本定义

    大西洋海岭是贯穿大西洋南北的巨型海底山脉系统,北起北冰洋,南至南极洲附近,全长约1.6万公里,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之一。其主体由火山岩构成,是板块构造运动中洋壳新生的区域。

  2. 地质形成机制

    该海岭位于大西洋板块扩张边界,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推动两侧板块(如欧亚板块与北美板块、南美板块与非洲板块)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分离,这一过程称为“海底扩张”。其顶部常存在中央裂谷,是岩浆喷发和地震活动的高发带。

  3. 地貌特征

    海岭平均宽度约1,000公里,高出洋底2,000–3,000米,部分峰顶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其裂谷深度可达1,000–2,000米,两侧对称分布平行山脊与谷地。


科学意义与研究价值

大西洋海岭的发现(20世纪50年代)直接验证了“海底扩张学说”,为板块构造理论奠定基础。其热液喷口生态系统(“黑烟囱”)对研究地球生命起源、地热资源及矿产资源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权威来源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大西洋海岭”为规范地理名词,释义强调其全球海底山脉系统的组成部分。

    (注:词典无在线链接,纸质版ISBN:978-7-100-12450-8)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卷》

    定义大西洋海岭为“大洋中脊的典型代表”,详述其板块运动机制与地质结构特征。

    来源链接: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需订阅访问)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科普

    发布《全球海底山脉系统》专题报告,明确大西洋海岭的地质功能与勘探价值。

    来源链接: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科普专栏


延伸说明

该术语在学术文献中常与“大西洋中脊”(Mid-Atlantic Ridge)互换使用,后者为国际通用英文名。汉语定名“海岭”精准反映其海底山脉属性,区别于陆地“山岭”,符合地理学术语规范化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大西洋海岭(也称大西洋中脊)是纵贯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脉,属于全球洋中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特征

    • 长度约15,000公里,呈“S”形贯穿大西洋南北,北起冰岛附近,南至南纬55°的布韦岛。
    • 宽度范围从370-555公里到2,220-2,400公里不等,脊部距海面约2,500-3,000米,部分区域深达4,000米。
  2. 地质活动

    • 伴随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属于板块扩张边界。脊部中央存在纵向断裂谷,谷底宽约10公里,水深3,250-4,000米。
    • 火山活动导致部分山脊露出海面形成岛屿,例如冰岛即为海岭北端的火山岛。
  3. 地形与结构

    • 沿线分布横向断裂带(如罗曼什海沟,最大深度7,856米),将海岭分为南北两段。
    • 东西两侧分布多个深海盆地,包括西欧海盆、巴西海盆等,深度普遍达5,000-6,000米。
  4. 科学意义
    作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实证,大西洋海岭的发现支持了海底扩张学说,其持续的地质活动对研究地球内部动力和海洋演化具有关键作用。

如需更详细数据(如具体断裂带坐标),可参考地理学专业文献或权威海洋地质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

百谏图保厘变象跸路弊躧避嚣差量常师炒菜促曲东山之府陡坡短长亭范丹分定枫丹白露俸薪干干脆脆格格不吐鬼灵过盐海关函舆和悦黄茅瘴汇丰银行火罐或乱寄鞮伎儿金条禁治絶麟连续剧鍊意廪假霾藏梅红罗慕企凝尘宁俭弄空头嘁测七死七生三十六策缮兵伤摧扇筤船世器收发树梢书帙頽肩讬咎土洋结合往例文鸳握要芜蒌粥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