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群6*奸群小。
群6*奸,群小。《汉书·礼乐志》:“行乐交逆,簫勺羣慝。” 颜师古 注:“言制定新乐,教化流行,则逆乱之徒尽交欢也。慝,恶也。” 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李公集纪》:“惟 唐 以神武定天下,羣慝既讋,骤示以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羣慝汉语 快速查询。
“羣慝”的详细释义
“羣慝”是古汉语词汇,现规范写作“群慝”(qún tè),由“群”与“慝”复合而成,泛指众多奸恶之人或邪恶势力。以下从语义、典籍用例及权威辞书角度分述:
群(羣)
慝
复合词“群慝”
《后汉书·宦者传论》:
“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穷栖,群慝纵横。”
- 释义:此处“群慝”指宦官集团等祸国殃民的恶势力。
《宋书·武帝纪》:
“群慝扇动,宇宙崩离。”
- 释义:形容奸恶之徒煽动叛乱,导致天下动荡。
唐代柳宗元《剑门铭》:
“群慝革面,悍妇顺轨。”
- 释义:指恶人改过自新,侧面印证“群慝”的贬义属性。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群慝:众奸邪;众邪恶之人。”
-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9卷,第318页。
- 链接:汉语大词典数据库(需订阅访问)。
《辞源》(修订本):
“慝:邪恶。群慝,指众恶人。”
-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752页。
- 链接:商务印书馆《辞源》介绍页。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群慝:众多的坏人。如《后汉书》‘群慝纵横’。”
-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120页。
现代汉语中“群慝”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文本时。其语义可类比“群丑”“宵小之徒”,但更具书面性与历史厚重感。当代使用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误用为中性词汇。
参考资料:
“羣慝”(qún tè)是古汉语词汇,现多写作“群慝”,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群奸”或“群小”,即众多奸邪之徒或卑劣小人。其中:
语境应用
常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描述被正义力量压制的恶势力。例如:
“惟唐以神武定天下,羣慝既讋,骤示以文。”
此句意为唐朝凭借武力平定天下后,奸邪之人被震慑,转而彰显文治。
该词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权威古籍或《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黯湛蔽日遮天重聚穿荆度棘词穷理屈二宋方概房山凡体犯忤肥美伉伉黑牌恒格环枢肩巴将错就错简嘿剞劂氏金翅扇金粟如来既朔暌绝连茎历室离索流抵流漓芦荡火种緑澄澄卖婚慢声吞气闵念捻骨相配饰迫恐仆从迁藏起驾青蘦青黳亲娘人寿保险戎副戎马寿冢殊怪说白道黑诵谏贪垢陶洗头罩外闾瘟头瘟脑无量劫无铨次先正限制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