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剧剧目。1960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郭建光等十八个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以茶馆店老板娘身份活动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智斗勾结日本侵略军的忠义救国军头目胡传魁、刁德一,掩护伤员,并在伤员痊愈后,设计一举歼灭敌人。京剧《沙家浜》据此改编。
“芦荡火种”一词具有双重含义,需从成语和文艺作品两个角度解释:
一、成语含义 该成语字面指芦苇沼泽中干燥后易自燃的种子,比喻潜伏在暗处的危险因素或隐患。其核心意义在于强调看似平静的环境下隐藏着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问题,常用于警示潜在危机。例如可描述社会矛盾、安全隐患等尚未爆发但需警惕的情况。
二、文艺作品 作为经典剧目名称,《芦荡火种》是沪剧代表作,后改编为样板戏《沙家浜》。主要情节包括:
该剧通过军民合作的故事展现抗战精神,成为红色经典剧目之一。若需了解更详细剧情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沪剧研究资料或《沙家浜》相关文献。
芦荡火种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件事情的起源或根源。
拆分部首和笔画:芦(卉部,4画),荡(艹部,12画),火(火部,4画),种(禾部,10画)。
来源:《礼记·曲礼上》中有“火虽微,封之乃著。德虽小,芦荡乃兴。”的记载,意为虽然火很微弱,但是加以封闭就会燃起来;虽然德行很微小,但是加以栽培就会发扬光大。后来成为形容事情的起源或来源。
繁体:蘆蕪火種。
古时候汉字写法:芐蕪火種。
例句:他的一番言论,成了这起纷争的芦荡火种。
组词:芦苇、荡漾、火焰、火种。
近义词:根源、起因、来源。
反义词:结果、后果、产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