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贪垢的意思、贪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贪垢的解释

佛教语。佛教以贪、嗔、痴为“三毒”或“三垢”,即三种烦恼。贪垢尤为毒害众生产生烦恼的根本。 北魏 李颙 《大乘赋》:“破众网之将裂兮,剗贪垢而絶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贪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1. 字义解析

    • 贪:本义指贪求、贪图,引申为对财物、名利等过度追求,不知满足。在道德层面常含贬义,指贪婪、贪心。
    • 垢:本义指污秽、肮脏的东西(如尘土、污渍),引申为耻辱、污点或道德上的卑劣、污浊。
    • 组合义:"贪垢"可理解为贪求污秽卑劣之物 或因贪婪而招致或陷入污秽卑劣的境地。它强调的是一种对不洁、不义之物的追求,或者因贪欲而导致自身道德败坏、沾染污点的状态。
  2. 古籍释义与用例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虽不极其常见,但有明确用例和解释:

    • 核心含义:指贪求污浊卑劣之物。
    • 引申/语境义:常用来形容人沉迷于物欲、名利等不洁之事,导致心灵或行为的堕落、卑污。
    • 用例佐证:
      • 宋代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卷九十七有诗句:“不贪垢浊,不顾腥臊。” 此处的“贪垢浊”与“贪垢”意近,明确表达了不贪恋污浊、肮脏之物的意思,体现了高洁的品格追求。
      • 清代官修辞书《御定佩文韵府》在“垢”字条目下收录了“贪垢”一词,其释义引用了《礼记·儒行》的精神(“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虽未直接解释“贪垢”,但将其归类于与“廉洁”、“忠信”相对的范畴,暗示其与贪婪、污浊相关。
  3. 用法特征

    • 语境:多用于道德评判或修身养性的语境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 对象:指代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物质利益(如不义之财),也可以是抽象的名利、欲望等被视为精神污垢的东西。
    • 现代适用性: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用,属于古语词。但在理解古籍或进行特定修辞(如仿古)时仍具意义。

“贪垢”意指贪求污秽、卑劣之物,或指因贪婪而陷入污浊、卑劣的境地。它形象地描绘了人对不洁欲望的沉溺及其导致的道德堕落状态,是一个蕴含道德批判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在于“贪”与“垢”的结合,既指行为(贪求不该求的),也指结果(沾染污秽)。

来源参考:

  1. 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九十七). 宋代. 见于:国学大师 - 云笈七签
  2. 张玉书(等编).《御定佩文韵府》(卷七十六之五·宥韵·垢字). 清代. 见于:国学大师 - 御定佩文韵府

网络扩展解释

“贪垢”是佛教术语,指贪欲带来的烦恼,属于佛教“三毒”或“三垢”之一。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贪垢”由“贪”(过度欲望)和“垢”(污秽)组成,指因贪欲而产生的烦恼,被视为毒害众生、引发其他烦恼的根源。佛教将贪、嗔、痴合称“三毒”,又称“三垢”,其中贪欲是核心。

  2. 佛教哲学背景
    佛教认为贪欲会蒙蔽心智,阻碍解脱。如北魏李颙《大乘赋》提到“剗贪垢而絶淫”,强调修行需破除贪欲。

  3. 与“三毒”的关系

    • 贪(贪欲):对物质或情感的过度执着;
    • 嗔(嗔恨):因贪欲不满产生的愤怒;
    • 痴(愚痴):不明事理的迷惑状态。
      三者互为因果,贪垢是根本。
  4. 现代延伸意义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名利、权力等过度追求的负面心理状态,需通过节制与修行化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三毒”理论或相关典籍,可参考权威佛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日奥大鼇戴薄奠倡扶晨兴綢绵翠涛代职单舸大破大立德表斗鱼兑说笃烈肚皮蕃盛分内之事负口腐灭更动广开才路谷王红冰鸿都之事红勒帛划过花狸狐哨画然花障护过饰非阍守掎扢机榻拘挛儿酪苍头懔坎门庭若市摸黑儿且如穷交囚牢如痴如梦三俊善意绳络声威大震失聪首官书会説空通便推激拖油瓶万官翫阅危隥霞举携掣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