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贤臣。《易·乾》:“见羣龙,无首,吉。”《后汉书·郎顗传》:“ 唐尧 在上,羣龙为用; 文 武 创德, 周 召 作辅。” 李贤 注:“羣龙,喻贤臣也。” 唐 王维 《送友人归山歌》:“羣龙兮满朝,君何为兮空谷。”参见“ 羣龙无首 ”。
2.喻群圣。《文选·班固<幽通赋>》:“登孔昊而上下兮,纬羣龙之所经。”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羣龙,喻羣圣也。自 伏羲 下讫 孔子 。”
“羣龙”是“群龙”的异体写法,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两类解释,综合搜索结果分析如下:
指众多人才或力量聚集
常与“无首”连用为成语“群龙无首”,形容群体中缺乏领导者,导致力量分散、难以协调的状态。例如:“团队若群龙无首,效率必然低下”。
比喻强大的集体力量
单独使用时,可指代多个强大个体或势力的集合。如:“商界群龙汇聚,竞争激烈”。
喻指贤臣
古代文献中常以“群龙”象征辅佐君王的贤能之臣。如《后汉书》提到“唐尧在上,群龙为用”,李贤注:“群龙,喻贤臣也”。
象征圣人群体
《文选·班固<幽通赋>》中将“群龙”比作历代圣人,如伏羲、孔子等,体现对先贤的尊崇。
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单独出现时可能偏向中性描述(如力量集合),而“无首”则明确含贬义。古典文献中的比喻义多需结合出处理解。
《羣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众多的人才或强大的力量。它形象地比喻多才多艺的人群或强大并团结的力量。
《羣龙》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羊”和“龙”,共计15个笔画。
《羣龙》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一书中,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著作。在繁体字中,这个词通常写作「群龍」。
《羣龙》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通常是「羣龍」。
他们一起合作,就像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同羣龙般威猛。
羣英:众多的杰出人才
羣星:众多的明星
羣众:众多的人群
众多、聚集、大批
孤立、孤零、单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