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杀戮。《汉书·王莽传下》:“抑强督姦,捕诛盗贼,义之节也。”
捕诛是由"捕"和"诛"两个单字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属于法律刑名词汇。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其核心含义指"逮捕并处决",多用于古代司法语境中表达对罪犯的终极惩处。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说文解字》对"捕"的训释为"取也",本义指缉拿捉拿;"诛"在《广雅·释诂》中解作"杀也",特指经审判后的处决程序。二字组合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史记·酷吏列传》"捕诛豪强"即为此用法。
在实际使用中,该词具有以下特征:①程序性,强调逮捕与处决的完整司法流程,区别于私刑处置;②权威性,通常特指官府实施的合法暴力;③严重性,多针对重大刑事犯罪,《唐律疏议》中记载"谋反大逆者,捕诛连坐"即属此类。
《辞源》引《汉书·王莽传》"捕诛不轨"为例证,显示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常用于描述政权镇压反叛势力。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诛者,杀罪人也",强调其与普通杀戮的本质区别。
近义词辨析方面,《古代汉语常用词辞典》(王力主编)指出:"捕斩"侧重现场格杀,"捕杀"含非程序性意味,而"捕诛"则严格限定于法定审判后的处决程序,这与其在《大明律》"捕诛重囚"等法律条文中的规范用法相吻合。
“捕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ǔ zhū,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捕诛”由“捕”和“诛”两字组成:
词义核心
指通过抓捕后施以严厉惩处,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官府镇压盗贼或叛乱的行为。例如《汉书·王莽传下》记载:“抑强督姦,捕诛盗贼,义之节也。”
(注:此句意为“压制豪强、督察奸邪,抓捕并诛杀盗贼,是正义的体现。”)
语境应用
多用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体现法律或权力的强制性,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书》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谙知爆肚暴诃背褡子边梗冰蚕鄙拙不外苍龙车轓出兵捶扑麤帛读衆二合二面風脈刚梗高祲高空槽疙里疙瘩国论火龙标嘉况金貂换酒居庸关抗诉髡剔狸猫换太子凌等柳拐子旅羇梅梁名辈衲衲枿台排笮匹鸟皮炎嫱施迁庙主青餈青霄路糗芳扫定洒心审知双俸私商私赎肃唱邃奥探覩田租提出唾辱桅杆唯物献杀显姓扬名惜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