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宴饮的酒器。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三折:“则为你诛夷了俺主公夺了天下,锯的他死尸骸做飞觥走斝。”
飞觥走斝(fēi gōng zǒu jiǎ)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形象描绘了宴席上畅饮的热闹场景。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指宴饮时酒杯快速传递、频繁斟酒的场景,形容宾主尽欢、纵情饮酒的场面。其中:
初文为“角”旁,本指用兽角制成的饮酒器,后泛指大型酒杯。《汉语大字典》载其“形似匜,容五升”,多用于罚酒或群饮(《汉语大字典》第2版,ISBN 9787540236553)。
甲骨文象形三足酒器,《说文解字》释:“玉爵也……象形”,商周青铜礼器中常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页748)。
成语最早见于元代戏曲,如马致远《青衫泪》:“置酒留宾,飞觥走斝。” 其核心意象包含:
今多用于文学描写,如:
“席间众人飞觥走斝,直至夜半方散。”(仿《红楼梦》宴饮场景笔法)
体现豪放畅饮的意境,常见于历史小说或庆典场景的文学化表达。
权威参考来源:
“飞觥走斝”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fēi gōng zǒu jiǎ,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宴饮场景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
指宴饮时频繁传递酒器(觥、斝均为古代盛酒器具)的动作。
比喻义
形容宾主畅饮、酒宴热闹的场景,强调饮酒的欢快与尽兴。
文献来源
最早见于元代杂剧,如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锯的他死尸骸做飞觥走斝。”
另一例为《孤本元明杂剧·五龙朝圣》:“玳瑁筵飞觥走斝,金殿内瑞气氤氲。”
语法与结构
联合式成语,中性色彩,多作谓语、宾语或状语,用于描述聚饮场景。
近义词
“飞觞走斝”(fēi shāng zǒu jiǎ),意义相近,均指频繁传杯畅饮。
文化背景
觥(兽形酒器)与斝(三足青铜酒器)均为商周时期重要礼器,成语侧面反映了古代酒宴礼仪的隆重。
“飞觥走斝”生动描绘了古代宴饮的盛况,兼具文学意象与历史考据价值。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演变,可查阅《汉典》或元代戏曲文本。
白鹤子比纳碧幢苍官草苴持丧倒头饭倒箱钝折恩断义绝法令反反飞机根祖蛤蟹光头寒蓬浩然正气怀感黄龙汤甲舘茧观渐寖家雀镜恕禁曲攫盗龛火困学来突连阙力耕龙窟鸾鸖鸣世明医排子炮蚍蜉堞评说剖心析胆破坠情私轻傜薄赋穷渴祺然阒沈曲恕仁良惹灾招祸杀风善与人交失魂丧胆顺朱述敍铁器时代题柱歪辣骨无稽之言乡时悉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