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差劲。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七段:“光会卖嘴,一动真的就颓萎了,真不害臊!”
“頽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uí wěi,主要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状态,核心含义为“差劲”,常带有贬义色彩。
基本释义
指人或事物表现出的颓废、不振作、不中用 的状态。例如杨朔在《三千里江山》中的例句:“光会卖嘴,一动真的就颓萎了,真不害臊!”(形容临场退缩、能力不足)。
字义拆解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口语或文学描述,常见于批评或自嘲语境,如:
若需进一步了解“頽”“萎”的单独释义或例句,可参考古典文献如《楚辞·离骚》或现代词典。
頽萎(tuí wěi),又称为“枯萎”,是指植物或动物机体的细胞组织失去了活力,无法继续正常生长发育的状态。它是一个比喻性词汇,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衰败、败落或消亡。
頽(tú),是一个汉字。它的部首是辶,共有10个笔画。
萎(wěi),也是一个汉字。它的部首是艹,共有11个笔画。
頽萎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据考证,它最早出现在《尔雅·释动植》中,开始用于形容草木的枯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引申为描述人类的衰老、堕落和腐败等负面状态。
在繁体中,頽萎的写法与简体相同。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多种多样,因此頽萎在不同朝代的写法也有所不同。例如,秦朝的写法为「頹僞」,唐朝的写法为「穨僞」。这些变化主要是与古代文字演变和用字习惯有关。
1. 他的事业经历了挫折后,心灵逐渐感到頽萎。
2. 这座城市的繁华已逝,如今已是一片頽萎的景象。
3. 老年之后,他的体力渐渐頽萎,无法再从事艰苦的劳动。
组词:萎靡(wěi mǐ)、頹廢(tuí fèi)、枯萎(kū wěi)。
近义词:衰败、衰落、凋零。
反义词:茁壮、蓬勃、兴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