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官署名。掌管与外国通商之事。《宋史·张逊传》:“ 岭南 平后, 交阯 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 逊 请於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緡,以济经费。”
“榷易署”是宋代设立的官方机构,主要负责对外贸易和通商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榷易署是宋代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核心职责包括监管与外国通商、征收关税、管理进出口商品(如犀角、象牙、香料等珍稀物资)。其设立背景与宋代海上贸易繁荣密切相关,旨在通过规范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据《宋史·张逊传》记载,宋初平定岭南后,交趾(今越南北部)等地的朝贡和民间海上贸易兴盛,大量外国商品涌入。张逊建议在京城设立榷易署,通过调整定价允许商人用金帛购买外国货物,再转卖获利,每年可为国库增收约五十万缗。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榷易署”误释为成语,实为机构名称。而“榷易”单独作为词语时,可指代专卖或贸易行为,但加上“署”后特指宋代官署。
榷易署是宋代经济制度的重要部分,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的规范化管理,对宋代财政和中外交流有积极影响。
榷易署是一个中文词语,意思是指负责征收关税或者税收的官署或机构,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行政机构。
榷易署的拆分部首是木,笔画数分别是13画、20画和15画。
榷易署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贸发展。在古代,榷易署起着规范和管理商贸活动的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商品贸易,征收关税和税收,以及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榷易署的繁体字为慤易署。
榷易署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有一些差别,但整体结构较为相似。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使用一些古体字,但仍可辨识。
1. 榷易署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行政机构。
2. 这个地方曾经设有一座榷易署,负责征收关税。
榷易署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一些相关的术语和概念,例如:
1. 榷易署官员
2. 榷易署收入
3. 榷易署制度
榷易署的近义词包括:征税署、税务机构、关税征收机关。
榷易署的反义词可能是不同制度下负责贸易监管的机构,例如:商会、商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