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官署名。掌管与外国通商之事。《宋史·张逊传》:“ 岭南 平后, 交阯 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 逊 请於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緡,以济经费。”
榷易署是中国北宋时期负责管理国家专卖事务的重要官方机构,其名称中的“榷”指官府专卖,“易”指贸易,“署”即官署。该机构主要职能如下:
一、核心职能与专卖范围
榷易署统一掌管茶、盐、酒、矾等大宗商品的专营权,通过垄断生产、定价和销售渠道获取财政收入。例如对茶叶实行“榷茶法”,茶农须将茶叶售予官府,由官府转售商人;盐业则推行“钞引制”,商人购钞引后方可运输销售 (《宋史·食货志》卷一百八十三)。
二、机构沿革与隶属关系
初设于宋太祖时期(约960年),隶属太府寺。至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变法期间将其职能并入新设的“市易务”,以强化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七)。南宋时部分职能由“榷货务”继承。
三、经济与政治意义
作为国家财政支柱,其收入最高时占比朝廷岁入三分之一(《文献通考·征榷考》)。专卖制度既保障了军费、赈灾等开支,也因强征低价、高价专卖引发民怨,如欧阳修曾抨击榷盐“与民争利”之弊 (《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十五)。
四、制度特点
采用“引券”制度:商人缴纳钱帛换取“茶引”“盐引”,凭引至产地提货销售,形成特许经营模式。同时设立“榷场”管理边境贸易,严格限制辽、夏等国的战略物资流通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权威参考来源
“榷易署”是宋代设立的官方机构,主要负责对外贸易和通商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榷易署是宋代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核心职责包括监管与外国通商、征收关税、管理进出口商品(如犀角、象牙、香料等珍稀物资)。其设立背景与宋代海上贸易繁荣密切相关,旨在通过规范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据《宋史·张逊传》记载,宋初平定岭南后,交趾(今越南北部)等地的朝贡和民间海上贸易兴盛,大量外国商品涌入。张逊建议在京城设立榷易署,通过调整定价允许商人用金帛购买外国货物,再转卖获利,每年可为国库增收约五十万缗。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榷易署”误释为成语,实为机构名称。而“榷易”单独作为词语时,可指代专卖或贸易行为,但加上“署”后特指宋代官署。
榷易署是宋代经济制度的重要部分,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的规范化管理,对宋代财政和中外交流有积极影响。
变形虫鼻梁骨逼令参考消息册文拆伙产销尺题磁悬浮列车忖念打不平打枣竿二妃二号人物烦恼业番阴飞鸟依人高密观花植物河煎恨事红枣濩泚回掌豁然确斯跏坐接榫金谷宴擂盘珠廪竹醴泉铭六月雪龙断可登挛曲麻条墨程木斛破坚摧刚洽衿千有启罗迈当清早七品琴堂曲儒扫榻以待涩难山颜生时生食舒忧儵昱曙钟所有田垟頽化违材无理数五禽言午时茶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