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琴堂的意思、七品琴堂的详细解释
七品琴堂的解释
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因县令官阶一般为七品,故云。《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
词语分解
- 七的解释 七 ī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堂的解释 堂 á 正房,高大的房子:堂屋。堂客。堂倌。礼堂。澡堂。 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堂房。堂兄弟。 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大堂。公堂。过堂。 量词:上了一堂课。一堂家具。 笔画数:; 部首: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七品琴堂"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的典雅称谓,特指县令或知县的职位及其办公场所(县衙)。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并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
-
七品:
- 指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官阶等级。在明清时期,地方行政长官中,知县(县令) 的官阶通常被定为正七品(京县知县可能更高,但绝大多数为七品)。因此,“七品”直接点明了县令的品级地位。
-
琴堂:
- 字面指“弹琴之堂”,但其作为县衙的代称,源于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 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贤臣宓子贱(宓不齐)。据《吕氏春秋·察贤》记载,宓子贱在担任单父(今山东单县)宰(相当于后来的县令)时,崇尚德治,无为而化。他常常在公堂之上弹琴(古琴),却能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后世遂用“琴堂”来美称县衙,寓意县令应以德政、礼乐教化百姓,施行仁政,而非仅靠严刑峻法。
综合释义:
“七品琴堂”合起来,就是用雅致的方式指代“七品县令的职位及其官署”。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场所(县衙),更蕴含了对县令这一角色施行德政、以礼乐教化治县的理想化期许。这个词语常见于古代诗文、对联(如衙门楹联)、戏曲小说中,是对县令及其职责的一种充满文化韵味的尊称或美称。
引用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权威工具书):对“琴堂”词条的解释明确引用了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故,并指出其作为“县衙”的美称。
- 《中国古代官制辞典》(权威工具书):在解释地方官职如“知县”、“县令”时,会提及“七品”的官阶定位,以及“琴堂”作为其衙署的雅称。
- 《后汉书》及历代笔记史料(如《五杂俎》等):记载了宓子贱鸣琴治单父的故事,是“琴堂”典故的原始出处和后世文人引用的依据。
- 清代典章制度文献(如《清史稿·职官志》):明确记载了“知县”为正七品官,为“七品”的定位提供了制度依据。
“七品琴堂”是一个融合了官职品级(七品)、衙署代称(琴堂) 和治国理想(德政教化) 的典雅词汇,专指县令(知县)及其治理的县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基层官员施行仁政、以德化民的期待。
网络扩展解释
“七品琴堂”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形容封建时代县令的官职。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词义:指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因县令的官阶通常为七品(古代官职分九品,七品属中下级),故称“七品琴堂”。
2.词语结构
- 七品:指官职等级,七品为古代官员品级中的第七级,属于地方基层官员。
- 琴堂:原指官府中琴房或官员休息场所,后引申为县衙的代称。
3.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描述中,如《儿女英雄传》提到“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
- 也可比喻地位较低但事务繁重的职位。
4.历史背景
- 源于明代官职制度,七品县令需处理地方政务、民生等繁杂事务,而“琴堂”则暗含其职责与官府运作的关联。
5.相关延伸
- 类似表达还有“七品黄堂”(见),但“琴堂”更强调县衙职能,而“黄堂”多指知府,需注意区分。
该成语既体现古代官职制度,也反映基层官员的职责特点。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辞海》《汉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般跚包罗万象陈臬痴梦川逝吹哨初昔忩遽电灶丢眉弄色杜断番菜馆弗臣概赅改悟高寿孤魂野鬼豪迈喝六呼幺呼嘘矫正加食羯鼓催花迹附鯨潮金精酒榼沮败考辨克己奉公粱饭莲藕朎胧龙章鲁巵梦九偭规错矩棉力木龙闹乱子内吸剂谦冲强果千手千眼观音切寻起人曲里拐弯人葠润屋生力军声振林木套取无个无条件遐邦乡啬夫掀豗枭恶谢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