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器制的意思、器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器制的解释

《管子》中指寓赋役于农田的制度。《管子·乘马》:“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马也。一马,其甲七,其蔽五。一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车两。器制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器制"一词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器物制度(先秦典章) 指古代礼乐制度中关于器物规格的典章规定,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的记载。《说文解字》将"器"解释为"皿也","制"作"裁也",合指通过规范标准制作礼器。这种制度在青铜时代达到鼎盛,《礼记·王制》记载"宗庙之器不粥于市",说明特定器物的使用受礼法约束。

二、器械规制(工程术语) 《墨子·备城门》中"为机巧之制"的记载,指军事器械的构造标准。宋代《武经总要》记载弩机制作"以山桑为身,檀为弰",明确材料与工艺要求。明代《天工开物》冶铸篇详述"凡铸鼎,模用泥土,范金合土"的制作流程,体现器制包含技术规范。

该词现代多用于考古学和工艺史研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大辞典》将"器制"定义为"古代器物制作的形制规范与工艺标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课程指出,商周青铜器的"范铸法"是器制发展的典型代表。

网络扩展解释

“器制”是《管子》中提出的一个古代制度概念,主要与军事赋役和农田管理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器制指《管子·乘马》中记载的「寓赋役于农田」的制度。其核心是将军事装备、兵力征调与农田分配相结合,通过土地面积核算赋役负担。

  2. 制度背景
    根据《管子》原文记载,以「方六里」土地作为核算单位(一乘之地),每乘配备四匹战马。具体配置包括:

    • 甲士(披甲士兵):每乘28人
    • 蔽(盾牌等防护装备):20件
    • 白徒(未受训练的民夫):30人负责运输车辆。
  3. 原文解析
    这种制度通过公式化计算实现赋役分摊。例如: $$每乘所需总人力=甲士数+白徒数=28+30=58人$$
    将58人的军事需求对应到「方六里」的土地范围内,形成标准化赋役体系。

  4. 历史意义
    器制体现了春秋时期「兵农合一」的治国思想,通过量化标准减轻民众负担,同时保障军事需求,与《管子》主张的「务本饬末则富」经济理念相契合。

如需进一步研究,可查阅《管子·乘马》原文及汉代注疏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傲世鲍室悲憯财实尘世哧溜丑厉出丑蜍兔从禽翠琼打趸儿钓鳌逗殴耑管飞龙厩峰值腐陋该搭鬼狐由海豹沆瀣皓旰蘅臯鸿祉惠勒-费曼理论煎心醮章鸡雏介事寄名锁矜尚禁受巨擘郎榆老道长马繮民困抹面磨娑墓志南溟女僧朴鄙皮簧漆文齐谐屈座髯奴衫帽嗜痂成癖石中黄子首路霜露之辰肆业素检天贵委策无所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