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墓志的意思、墓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墓志的解释

[inscription on the memorial tablet within a tomb] 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两层,上层曰盖,下层曰底,底刻志铭,盖刻标题

详细解释

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两层:上层曰盖,下层曰底,底刻志铭,盖刻标题。亦指墓志上的文字。《新唐书·李栖筠传》:“ 栖筠 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誌。”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记、埋铭》:“墓誌,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埋铭、墓记,则墓誌异名。”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三》:“字亦作誌,则墓誌用之,墓誌或文或笔,体不一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特殊文体形式,专为记录逝者生平信息而设。根据《汉语大词典》定义,墓志指"埋于墓中记载死者姓名、籍贯、生平的石刻文字",包含墓志铭与墓志碑两种载体形态。

从文体结构分析,《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墓志包含"志"与"铭"两个部分:"志"用散文体记述死者世系、名讳、爵位及生平事迹;"铭"则以韵文形式表达悼念颂扬之情,这种韵散结合的文体格式自东汉时期形成固定范式。

考据《中国丧葬文化史》记载,墓志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趋于成熟,至唐代形成官方规制:尺寸规格方面,一品官员墓志可达三尺见方,字体选用需符合礼部颁定的书体规范;内容书写必须包含卒葬日期、葬地风水、家族世系等核心要素。

现存的早期实物佐证可见洛阳出土的东汉贾仲武妻马姜墓志,该志文完整记载了墓主的出嫁年龄、子嗣状况及守节经历。碑刻研究专家在《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强调,这类实物文献具有补正史书缺漏的学术价值,如《魏书》《北史》等正史中的职官记载,常需借助墓志铭文进行校勘。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现存北魏至唐代墓志拓片逾五万件,其中洛阳龙门石窟藏志、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最具代表性。这些墓志文书不仅承载着个体生命史,更折射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书法演变及宗教信仰等深层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墓志是古代墓葬中用于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文字,其核心内容与形式可总结如下:

一、定义与结构

  1. 基本概念
    墓志是放置在墓中的石刻,记载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等内容,包含“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叙述生平(如姓名、官职等),铭则以韵文总结功绩或表达悼念。

  2. 形制特点
    墓志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盖”,刻标题;下层为“底”,刻正文。这种形制自北魏后逐渐规范化。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
    墓志的雏形可追溯至东汉(如《贾仲武妻马姜墓志》),但学界存在争议:

    • 秦代刑徒砖瓦刻有简略身份信息,被部分学者视为最早墓志。
    • 三国时期曹操推行薄葬,禁立墓碑,促使墓志逐渐替代墓碑功能。
  2. 演变与定型

    • 南北朝:墓志形制固定为方形,内容趋于完整,并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如魏碑体)。
    • 隋唐:墓志进入鼎盛期,内容更丰富,且兼具史料价值,如《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详细记载家族背景与个人品德。

三、作用与意义

  1. 历史功能
    墓志用于“防陵谷迁改”,即通过文字保存死者信息,避免因时间推移或地貌变化导致身份失传。

  2. 文化价值
    墓志铭文是研究古代社会、家族世系、书法演变的重要资料。例如,北魏墓志的书法风格对后世碑学影响深远。


四、著名实例


墓志是融合历史记录、文学表达与书法艺术的特殊载体,其发展反映了古代丧葬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墓志内容或书法风格,可查阅考古报告或金石学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檦枺别息比隆侧翼畅豁搀假酬拜酬燕麤人坻堮丰厨分功高楼大厦寒暍鹤台洪赫后类缓急轻重见幾而作箭袖骄肆襟契禁网疏阔肯心口疳隶古逻娑鹿巷率财卖质靡骨募召奶水内讼黏虫弄潮凭吊平交芡实器范请政羣仆柔厚绳厥祖武失中守正不挠霜夕顺非而泽说长说短他出慆耳天诏秃满拖蹋伪惑无瑕衔桮献殷勤消磨笑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