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簧的意思、皮簧的详细解释
皮簧的解释
即皮黄。 姚华 《曲海一勺》:“皮簧品介雅俗,士夫素人,往往习之。”参见“ 皮黄 ”。
词语分解
- 皮的解释 皮 í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皮毛。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皮。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皮。书皮。 表面:地皮。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皮。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皮了。 不老实,淘气:顽皮。 指橡胶:胶
- 簧的解释 簧 á 乐器里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发声薄片: * 。笙簧。双簧管。巧舌如簧。 〔双簧〕a.曲艺的一种;b.喻一方出面,一方背后操纵的活动。 器物里有弹力的机件:弹(俷 )簧。锁簧。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皮簧,又称“皮黄”,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重要声腔系统,也是京剧等剧种的主要唱腔基础。它由“西皮”和“二簧”(或写作“二黄”)两种声腔结合而成。其详细释义如下:
-
声腔系统的统称
皮簧并非单一曲调,而是指以西皮和二簧两种主要腔调为核心构成的声腔体系。这种声腔系统板式丰富,表现力强,能够适应各种戏剧情绪的表达需求。它广泛运用于京剧、汉剧、徽剧、粤剧等多个剧种中,是清代中叶以来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之一。
-
“西皮”的来源与特点
- 来源:一般认为西皮源于梆子腔系统,由西北(一说湖北襄阳)的秦腔或梆子腔演变而来,在湖北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其名称可能由“西秦腔”演变简化而来,或因其主要伴奏乐器胡琴的定弦为“la-mi”(6-3),在湖北方言中“皮”有“唱腔”之意,故称“西皮”。
- 特点:西皮腔调通常较为高亢激越、明快流畅,节奏变化灵活,多用于表现激昂、喜悦、争辩、叙述等情绪和情节。其板式包括导板、原板、慢板、快板、散板、摇板等。
-
“二簧”(二黄)的来源与特点
- 来源:二簧的起源说法较多,一般认为形成于安徽、湖北、江西一带。可能与弋阳腔的演变、安徽吹腔或湖北黄陂、黄冈地区的民间音乐有关,故有“二簧”或“二黄”之称(黄陂、黄冈)。
- 特点:二簧腔调相对深沉稳重、舒缓委婉,旋律性较强,多用于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较为深沉、复杂的情绪。其板式同样丰富,包括慢板(三眼)、原板、快三眼、散板、摇板、导板、回龙等。
-
作为剧种的代称
由于皮簧腔在清代中后期影响巨大,成为许多地方剧种的核心唱腔,因此“皮簧”有时也用来代指以皮黄腔为主的剧种,尤其是在京剧形成并成为全国性大剧种后,“皮簧”常成为京剧的代称之一。
引用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皮簧”词条有明确释义,指出其为戏曲声腔,由西皮、二黄结合而成,并说明其作为京剧代称的用法。
-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详细解释了“西皮”、“二黄”各自的起源、特点、板式以及在皮簧系统中的结合与应用。
- 《辞海》(第七版):在“皮黄”词条下,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其作为戏曲声腔系统的构成(西皮、二黄)及其在京剧等剧种中的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皮簧”是一个与戏曲相关的术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基本释义
皮簧(pí huáng)是“皮黄”的另一种写法,指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两种主要唱腔——西皮和二黄的合称,也是京剧的核心声腔系统。
详细解释
-
戏曲声腔来源
- 西皮和二黄最初是两种独立的戏曲声腔:
- 西皮源于秦腔(陕西、甘肃一带),风格高亢激昂;
- 二黄起源于安徽、湖北等地,曲调较为深沉婉转。
- 二者在京剧形成过程中融合,成为京剧的主要音乐体系,统称“皮黄”或“皮簧”。
-
文化意义
- 皮簧艺术雅俗共赏,历史上受到文人士大夫和普通民众的喜爱。学者姚华在《曲海一勺》中提到:“皮簧品介雅俗,士夫素人,往往习之。”
- 京剧通过皮簧腔调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板式变化(如原板、慢板、快板等),增强了戏剧表现力。
其他语境中的含义
- 成语解释:在个别词典中,“皮簧”也被解释为形容“人的容貌和声音优美”(如皮肤白皙、嗓音清亮),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扩展说明
- 参考来源:更多信息可查阅戏曲研究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 注意:部分网络资料可能存在重复或表述差异,建议以专业戏曲资料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鳌鼻抱空窝饱腾称纪城寺敕建充融帱茵黜废道曹达越点绛唇坻頽二者必取其一费工丰羞钢瓶故井浩弥烜烈浑一似贱室惊敛居安虑危郡界匡襄坤载垒口轹釜轮蹄脉石抹一鼻子灰木印记淖汙凝湛陪哭翩翩年少篇数贫煎千户侯前民畦丁取成逡遁戎帅色天上人儿守瓶缄口手信蔬果私计私廉宋儒停逗渟潆体玄武丁乌鬼香水行响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