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摩。磨,通“ 摩 ”。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二出:“我挺刃偶磨娑,到而今无计如何。”
“磨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磨娑”读作mó suō,意为抚摩。其中“磨”是通假字,通“摩”(即摩擦、触摸的动作)。
通假字说明
古汉语中常见通假现象,“磨”在此处借作“摩”,强调用手或物体轻柔接触的动作,例如:“我挺刃偶磨娑,到而今无计如何”(出自明代吕天成《齐东绝倒》第二出)。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描述轻抚、触摸的动作,如抚摸器物表面、轻触身体部位等,带有细腻、缓慢的意味。
常见混淆
需注意与“摩挲”(mó suō)区分,两者读音相同且含义相近,但“摩挲”更常用,而“磨娑”属于较少见的异形词。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详细解析,可参考来源网页(如、3、4)。
《磨娑》是指人们舞动地磨娑之意,通常用来形容舞蹈的动作美妙、优美。
拆分部首:石、女、娜
拆分笔画:石(5画)、女(3画)、娜(9画)
《磨娑》一词起源于佛教,是指修行者在寺庙内持咒、念经的时候进行的一种舞蹈形式。
《磨娑》的繁体字为「磨娑」。
在古代,「娑」的上部分为「卓」,下面为「女」,写法为「卓女」。
1. 她翩翩起舞,展现出独特的磨娑之美。
2. 芭蕾舞演员通过精湛的技巧,将磨娑与力量完美结合。
1. 娑罗:指佛教摩尼教团体。
2. 磨难:表示遭遇灾难或困境。
3. 娑婆:指尘世间的世俗生活。
1. 舞蹈
2. 舞姿
3. 舞技
1. 笨拙
2. 呆板
3. 生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