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徵的意思、纳徵的详细解释
纳徵的解释
即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仪礼·士昏礼》:“纳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纳吉礼。” 郑玄 注:“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 贾公彦 疏:“纳此,则昏礼成,故云徵也。”《晋书·礼志下》:“ 江 左以来,太子婚,纳徵用玉璧一,兽皮二,未详何所準况。”《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参见“ 纳币 ”。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徵的解释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 徵 ē 见“征”③徵⑦。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纳徵(又称“纳征”或“纳币”)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六礼”中的第四礼,指男方在议定婚约后向女方家正式送聘礼的仪式,标志着婚约成立。以下是详细解释:
1.核心含义与作用
- 定义:纳徵是男方通过赠送聘礼与女方家庭达成婚约的重要步骤,其名称中“徵”意为“成”,即通过纳聘财使婚姻关系确立。
- 地位:属于“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之一,是婚约成立的法定程序。
2.具体流程与聘礼内容
- 流程:男方择吉日,由媒人携礼书、聘礼送至女方家;女方接受后需回礼,双方家庭正式结亲。
- 聘礼种类:包括象征性的物品如玄纁(红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束帛(成捆的丝织品)、儷皮(成对的鹿皮),以及聘金、聘饼、海味等实际财物,数量多为双数以示吉祥。
3.文化意义与现代演变
- 象征意义:既表达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也体现婚姻的契约性。《礼记》记载“先纳聘财而后婚成”,强调物质与礼仪的双重约束。
- 现代对应:演变为“下彩礼”或“过大礼”,部分传统习俗仍保留在婚礼中,但形式和内容因地域、家庭差异而简化。
4.相关文献与名称变体
- 在《仪礼·士昏礼》《晋书·礼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亦称“纳成”“纳币”。不同时期对聘礼的要求可能变化,如晋代太子纳徵用玉璧和兽皮。
通过纳徵,古代婚姻从议婚阶段进入正式筹备,这一礼仪至今仍在华人文化中留有痕迹,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婚俗的纽带。
网络扩展解释二
纳徵的意思
纳徵(nà zhēng)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具有“征收”、“募集”、“收取”等含义。它通常用来描述政府或组织向民众征收税款、募集军费、收取贡品等的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
纳徵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刀”,部首纟表示与线有关的事物,刀表示与切割有关的事物。纳徵的总笔画数为9。
来源
纳徵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地官》中,作为一种古代的行政措施。在古代社会,政府经常通过征收、募集和收取来满足经济和军事需求,因此纳徵成为了一个常用的词汇。
繁体
纳徵的繁体字为「納徵」。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常常发生变化,纳徵也有不同的古代写法,其中一种常见的写法是「納征」。
例句
1. 政府纳徵了大量的税款用于基建项目。
2. 各个城市纷纷纳徵义务兵员,以应对边境安全问题。
组词
纳税、纳款、纳粮、纳贡、纳谏、纳降
近义词
征收、收取、募集、征集
反义词
免徵、免收、免除、豁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