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certed;consistent] 一致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1).统一;相一致。《汉书·平帝纪》:“太僕 王惲 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皆封为列侯。”《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若 备 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2).等同。 汉 王充 《论衡·骨相》:“ 始皇 从其册,与之亢礼,衣服饮食与之齐同。”
“齐同”是汉语复合词,本义指“整齐划一、统一无差别”,后衍生出“共同协作”等含义。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万物齐同,孰短孰长”,指消除事物差异性的哲学观。
从词源学分析,“齐”在《说文解字》中解作“禾麦吐穗上平也”,本指农作物整齐生长,引申为统一标准;“同”在甲骨文中象形多人协作,本义为共同参与。二字合称后,词义发生转喻,既保留本源的整齐之意,又发展出协同合作的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三种用法:①形容事物整齐一致,如“步伐齐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②表示共同施行,如“齐同发力推进工程”;③哲学领域特指消除差别的世界观,常见于道家典籍研究文献(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6版)。
该词的语法特征为形容词性复合词,可作谓语(如“观点齐同”)、定语(如“齐同的境界”),在特定语境中可活用为动词,如“齐同万物”。在近现代文献中,使用频率较古代明显降低,多出现于学术论著或仿古文体。
“齐同”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拼音为qí tóng,意为“一致、共同”,强调思想或行动的统一性。例如《资治通鉴》中“上下齐同”即表示上下级目标一致。
历史典籍
数学术语
在《九章算术》中,“齐同”是古代分数运算方法,即通过通分统一分母,称为“齐同术”。
作为成语时,多用于描述团队合作、政策推行等需要一致性的场景。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数学中的“齐同术”,可参考《九章算术》相关注释。
边亭并夹丞辅程功充肥串夷除拂初事辞无所假寸衷粗糖锭壳哆哆和和耳濡目染風窗頫眺贯虹孩子王混子火柱箭竿降本流末娇怯藉幕九兰愧咎劳身焦思梁鸿案恋群瞭风俪句领导龙管马馆马前卒门尉庙瑟音貊头木排难处屏辅前溪齐垒啼乌青岑青眼客穷途潦倒雀离浮图驱翻戎轸睿緖桑井尚羊射乡水镖天枢豚耳无憀赖翔骞嫺婉晓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