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certed;consistent] 一緻
上下齊同。——《資治通鑒》
(1).統一;相一緻。《漢書·平帝紀》:“太僕 王惲 等八人使行風俗,宣明德化,萬國齊同,皆封為列侯。”《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若 備 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
(2).等同。 漢 王充 《論衡·骨相》:“ 始皇 從其冊,與之亢禮,衣服飲食與之齊同。”
“齊同”是漢語複合詞,本義指“整齊劃一、統一無差别”,後衍生出“共同協作”等含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萬物齊同,孰短孰長”,指消除事物差異性的哲學觀。
從詞源學分析,“齊”在《說文解字》中解作“禾麥吐穗上平也”,本指農作物整齊生長,引申為統一标準;“同”在甲骨文中象形多人協作,本義為共同參與。二字合稱後,詞義發生轉喻,既保留本源的整齊之意,又發展出協同合作的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三種用法:①形容事物整齊一緻,如“步伐齊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②表示共同施行,如“齊同發力推進工程”;③哲學領域特指消除差别的世界觀,常見于道家典籍研究文獻(中華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2016版)。
該詞的語法特征為形容詞性複合詞,可作謂語(如“觀點齊同”)、定語(如“齊同的境界”),在特定語境中可活用為動詞,如“齊同萬物”。在近現代文獻中,使用頻率較古代明顯降低,多出現于學術論著或仿古文體。
“齊同”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拼音為qí tóng,意為“一緻、共同”,強調思想或行動的統一性。例如《資治通鑒》中“上下齊同”即表示上下級目标一緻。
曆史典籍
數學術語
在《九章算術》中,“齊同”是古代分數運算方法,即通過通分統一分母,稱為“齊同術”。
作為成語時,多用于描述團隊合作、政策推行等需要一緻性的場景。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數學中的“齊同術”,可參考《九章算術》相關注釋。
本資裁鉸抽厘丑音大垂手打基礎單兵打手等衰雕辇蝶菴隊部杜絕後患頓堡番經廠凡首付諸東流高蹇高情遠韻還令合法宏猷後碑歡傳讙嘩教皇激渎浄素觭偶絶業拘翦舉時雷火籤兒良弓斂笏烈名流比淪散片玉皮膠拼車錢唐江傾踣勤務器許人造闆上班屍居世卿勢在必行霜柹司戶私盟硙牛烏鬼相嵌小兩小使者嚣騰笑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