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耳濡目染的意思、耳濡目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耳濡目染的解释

[be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what one frequently hears and sees]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终日耳濡目染,不学自会三分

详细解释

谓经常听到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语本 唐 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宋 朱熹 《己丑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明 宋濂 《题汤处士墓铭后》:“此固天佑善人,理当报施者如是,抑亦家庭之间耳濡目染之所致也。” ********* 《上李鸿章书》:“ 文 於艺树牧畜诸端,耳濡目染,洞悉奥窔。”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没有小朋友之故,耳濡目染,知道的事就多起来。” 茅盾 《子夜》十:“现在风气太坏,年青人耳濡目染--况且都那么大的儿子,也管不住他的脚。”亦作“ 耳濡目及 ”、“ 耳濡目击 ”。 明 吴承恩 《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明 李东阳 《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韜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耳濡目染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或事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熏陶。其核心含义强调环境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详细解析:

  1. 字义溯源

    “濡”指沾湿、浸润,“染”指着色、沾染。二字合用(濡染)引申为因接触而受感染;“耳”与“目”分别代表听觉与视觉感官,合指通过日常所见所闻被动接受影响。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为:“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2. 本义与引申

    成语本义强调环境对人的无形渗透,侧重长期性、持续性。如长期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子女的言行举止自然受到熏陶。引申义可涵盖技能习得(如工匠技艺传承)、观念形成(如价值观培养)等场景。

  3. 权威典籍佐证

    • 《辞海》(第七版)指出其出处为唐代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耳濡目染,不学以能”,强调环境浸润可替代主动学习。
    • 《汉语大词典》 进一步阐释:“谓耳目经常接触,自然受到影响”,突出被动接受与内化过程。

使用场景示例:

他出身书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虽未专攻艺术,鉴赏眼光却远超常人。


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夏征农, 陈至立 主编.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耳濡目染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特定环境或事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字面理解为"耳朵浸润(濡),眼睛沾染(染)",强调通过感官持续接触产生的自然影响。

  2. 结构解析

    • "耳濡":通过听觉反复接收信息(如语言、声音)
    • "目染":通过视觉持续接触行为示范或场景
      两者共同作用形成内化影响。
  3. 成语出处
    最早见于唐代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强调环境熏陶对能力的自然塑造。

  4. 使用特点

    • 侧重技能/习惯养成:多用于艺术、技艺等需长期观察模仿的领域(如书法世家子女学艺)
    • 时间持续性:需长期反复接触(区别于短期接触的"耳闻目睹")
    • 被动接受性:强调无意识受影响(区别于主动学习的"见贤思齐")
  5. 典型例句

    • 郭沫若《少年时代》:"她单凭耳濡目染,认得一些字,能暗诵唐诗"
    • 音乐家子女因家庭环境熏陶掌握乐理知识

近义辨析:

别人正在浏览...

半壁河山悲思笔谏草科册礼晨昧冲静黜落丛箭大卒栋榱防御悱怨风风傻傻附魂攻雠乖昧官禀管商规厉骨头架子鼓舞曲后生可畏黄后惶挠晦诵护免伙多护于健浪监宅交态金介郡旄另册离却陋体妙华明镜高悬目光铺迟岐山鋭逸三姑三古杀止摄罗子石油焦睡思曙体泰平谈词甜娘头晕目眩团音忘蹄隈枝蟹簄燮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