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俪句的意思、俪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俪句的解释

对偶的句子。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各诗之始》:“ 梁 、 陈 之间儷句尤多,大抵止于五言,七言则絶少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 放翁 古诗好用儷句,以炫其绚烂。”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 东汉 时散体文渐变为骈体文。反过来又影响到赋的句法,渐变为俪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俪句是汉语文学中具有严格对仗结构的句式,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上下句在词性、词义、平仄、字数等方面形成工整呼应。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的定义,俪句特指"对偶工整之文句",常见于骈文、律诗及楹联创作。其结构须满足三项基本要求:

  1. 词性对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对应"不尽长江滚滚来",两组主谓结构形成镜像关系
  2. 声律协调:遵循平仄交替规则,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仄仄平平仄)与"长河落日圆"(平平仄仄平)的声调对仗
  3. 语义关联:既包含正对也包含反对,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与"蜡炬成灰泪始干"即通过不同意象共同强化主题表达

该修辞手法肇始于先秦《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至六朝骈文达到鼎盛。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唐代律诗将俪句规范化为颔联、颈联的固定对仗格式,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范式。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统楹联创作仍严格遵循俪句的格律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俪句”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形式,其核心含义与结构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俪句指对偶的句子,又称“俪辞”或“俪语”。其名称源于“俪”字本义为“成双成对”,如“伉俪”(夫妻)、“骈俪”(对偶文体)均体现了这一含义。

二、结构与特点

  1. 对仗工整:上下句在字数、词性、平仄等方面严格对应,例如“文以耦俪为主”。
  2. 形式美感:通过对称性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如骈文中常见的四六句式。
  3. 应用广泛:既用于诗歌(如陆游古诗好用俪句),也见于骈文、赋等文体。

三、历史发展

四、文化关联

“俪”的双数特性还延伸至礼仪场景,如古代婚礼中“俪皮”(成对鹿皮)象征成双成对的祝福。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或具体作品分析,可参考《七修类稿》《瓯北诗话》等文献(详见、5、6)。

别人正在浏览...

蚌舞宝鸡播播补弊裁辱餐毡使差遣儃儃成份冲德大楼丹掖打啓发叠置饭含赶前工商顾望好彩话阔回崖火捺监就嘐嘎角鳞截截结业寄居捐商句绳屦杖句中眼哭丧灵仪鳞文六代柳态蛮楚庙瑟音拏云拿云捉月牛衣对泣毬状元诠证曲匝杀敛少形霎时间慎辞矢如雨下说到大天特秀铁牌缇彀通舄同义词頽顿兔窟晓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