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箭干 ”。亦作“ 箭簳 ”。箭身。《汉书·匈奴传下》:“ 匈奴 有斗入 汉 地,直 张掖郡 ,生奇材木,箭竿就羽,如得之,於边甚饶,国家有广地之实,将军显功,垂於无穷。”《晋书·王恭传》:“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 仲堪 之信因 庾楷 达之,以斜绢为书,内箭簳中,合鏑漆之, 楷 送於 恭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汪凤》:“﹝ 张励 ﹞居与 忠 同里,每旦诣曹,路经其门,则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簳,而紧鋭彻天焉。”《尔雅翼·释木四》:“《职方氏》: 扬州 ,其利竹箭。箭一名篠,是竹之小者,可为箭干。”
根据权威词典和文献记载,“箭竿”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箭竿”读作jiàn gān,指箭的主体部分,即箭身。古代文献中常写作“箭干”或“箭簳”,三者互为异体字,均指箭杆。
二、历史文献例证
三、词义扩展 该词核心始终围绕“箭身”展开,未脱离其作为冷兵器组件的本质属性。现代汉语中因弓箭使用减少,此词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成语(如“立竿见影”)的衍生表达中。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部分例证引自网络文献,建议结合工具书进一步查证。
《箭竿》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箭的杆子或者是箭柄。箭竿通常是用来承载箭头以射出。在古代,箭竿是制作箭的重要部分之一。
《箭竿》这个词包含有11个笔画,它的部首是竹(⺮)。
《箭竿》这个词的简化字来源于繁体字「箭竿」,但在简化过程中,繁体字的「竹」部分被替换为简化的「⺮」部分。
在古代,「箭竿」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意义相同。例如,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候的写法为「」。
1. 他稳稳地抓住箭竿,将箭瞄准目标。
2. 弓箭的箭竿要坚固耐用,否则容易折断。
与《箭竿》相关的词语有:箭头、箭矢、箭袋、箭靶等。
近义词:箭柄、弓箭杆
反义词:箭头、箭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