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善的意思、琦善的详细解释
琦善的解释
(约1790-1854)清末官员。满洲正黄旗人。曾任直隶总督。1840年,英舰北犯大沽,要挟谈判。他奉命与义律谈判。旋任钦差大臣抵广州,主张对英妥协。后被革职。1853年任钦差大臣,建立江北大营对抗太平军。后病死。
词语分解
- 琦的解释 琦 í 美玉。 珍奇,美好:琦玮(奇丽的意思)。瑰意琦行(妌 )。 笔画数:; 部首:王; 笔顺编号:
- 善的解释 善 à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为、品质:行善。惩恶扬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亲善。和善。 熟悉:面善。 办好,弄好:善
专业解析
琦善(Qí Shàn)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一、字义解析
-
琦(qí):
- 本义:美玉。《说文解字》释为“玉属”,引申为珍奇、美好。
- 引申义:
- 不凡的;卓异的(如“琦行”指高尚的行为)。
- 通“奇”,指奇特、罕见(如《鬼谷子》中“琦辞”意为瑰丽的文辞)。
来源:《汉语大词典》「琦」字条。
-
善(shàn):
- 本义:吉祥、美好。《说文解字》释为“吉也”。
- 引申义:
- 善良、仁慈(如“善心”);
- 擅长、善于(如“善战”);
- 友好、和睦(如“友善”)。
来源:《汉语大词典》「善」字条。
组合义:“琦善”作为专名时,字面可解为“如美玉般高尚仁善”,蕴含品德出众、言行美好的寓意。
二、作为历史人物的专指
在历史语境中,“琦善”特指清代政治家、外交官(1786–1854):
- 身份:满洲正黄旗人,历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职。
- 历史事件:
- 鸦片战争期间代表清政府与英国谈判,签订《穿鼻草约》(未获朝廷批准);
- 因主张对英妥协被革职,后复任驻藏大臣等职。
来源:《清史稿·琦善传》。
三、字义与人物关联
“琦善”一名契合传统命名文化:
- 象征寄托:以“琦”喻才德卓越,“善”期许仁厚品性,反映家族对修身济世的期望。
- 历史评价:其生平争议(如外交策略)与名字的“善”形成复杂对照,成为史学讨论焦点。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琦」「善」词条释义。
- 《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对“琦”“善”的形音义考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琦善”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作为历史人物(主要含义)
琦善(约1790-1854)是清末重要官员,满洲正黄旗人,主要事迹包括:
- 鸦片战争中的角色:1840年任直隶总督,与英军谈判主张妥协,后接替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广州,因擅自签订条约被革职。
- 对抗太平军:1853年任钦差大臣,建立江北大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病逝军中。
- 出身与地位:出身满洲贵族,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自称“本大臣爵阁部堂”,地位显赫。
二、作为词语的误用解释
部分词典(如)将其拆解为成语,认为“琦”指珍贵,“善”指良善,组合表示“品德高尚”。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历史人物姓名的误读。
三、评价争议
历史学界对其评价存在分歧:部分观点认为他在鸦片战争中妥协误国,也有研究指出其决策受限于清廷整体战略,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生平,可参考《清史稿》或近代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豹白花花包篚步纲串通一气道听颠沛流离二等二绝翻转分剟风轮丰缛耕犊轨范师骨棱棱横箫化钧晦僻或日虎穴狼巢骄放结襪捷运继发症计交积雨云捐忘绝不护短局牗口敛酷拟困闷捞本了绝六军孪生鹿独论隲铭戒浓集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墙腰气断声吞倾殒趋走肉山三年丧耍子水隍戍栅四楞鐧司言素锦褚缩头薙染王制五瘟神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