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联合兵力;集结军队。《史记·田单列传》:“ 乐毅 畏诛而不敢归,以伐 齐 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 齐 。”《后汉书·乌桓传》:“ 光武 初, 乌桓 与 匈奴 连兵为寇。” 宋 苏轼 《贾谊论》:“ 灌婴 连兵数十万,以决 刘 吕 之雄雌。” 清 王柏心 《悲鄂州失守》诗:“连兵二十万,不能固金汤。”
(2).交兵;交战。《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置阵 太平 ,开 阴晋 之道;连兵 广武 ,纳 滎阳 之城。”《周书·杨乾运传》:“时 纪 与其兄 湘东王 绎 争帝,遂连兵不息。” 元 卢琦 《中元回家拜祭感怀》诗:“连兵搆祸今未已,疲民重敛何敢言。”
“连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联合兵力或持续调兵
指连续集结军队或长期调动兵力作战。例如《史记·田单列传》中记载“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即强调兵力联合的战略意图。现代也可比喻持续行动,如“连兵式工作”表示高强度、不间断的任务模式。
交兵、交战
指双方发生军事冲突,如《汉书·五行志》提到“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描述频繁的战争状态。
历史语境:
苏轼《贾谊论》提到“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雄雌”,体现大规模兵力集结;元代卢琦诗“连兵搆祸今未已”则反映战争的持续性。
现代引申:
可扩展至非军事领域,如“连兵式学习”形容持续密集的学习状态。
连兵(lián bī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连”和“兵”,分别是形旁和意旁。其中,“连”是由辶形旁和鬼的意义构成,表示行走一直、连结一直的意思。而“兵”则是由八的意义和人的形旁组成,表示指挥和带领的意思。
连兵这个词在古代文字中的写法略有不同,以繁体字为例,其中“连”的形旁由辶形旁和鬼形旁构成,而“兵”的部分则由八形旁和人的形旁组成。
连兵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时候的军事指挥术语,用以描述将士们行走连贯、纪律严明、有序编队出击时的状态和氛围。这个词语既有形容军队纪律严明的意义,也有描述指挥军队行动的含义。
以下是两个例句:
1. 士兵们行进时整齐划一、步伐有力,展现出了连兵的力量。
2. 连兵精神是军队胜利的重要保障。
与连兵相关的其他词语有:
组词:连贯、兵员、纪律
近义词:战斗力、军纪、军事纪律
反义词:散兵游勇、纷乱、无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