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先主 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拨转顶门关棙子,阿谁不是大罗仙。” 尹爟 《九月上越王台》诗:“空教 陆贾 降雄策,此日 佗 城属阿谁!”
“阿谁”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汉语的“谁”或“哪一个”相近,但在具体语境中存在差异化的表达功能。
1. 词性与基本释义
“阿谁”由前缀“阿”与疑问代词“谁”组成,属于复合疑问代词,主要用于指代未知或未明确的对象。例如《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中“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此处“阿谁”表询问特定人物,强调对身份的不确定。
2. 语用功能与演变
在古汉语中,“阿”作为前缀常带有亲昵、口语化色彩,因此“阿谁”多用于对话或民歌等非正式文体。如唐代寒山诗“子细推寻着,茫然一场愁,君看叶里花,能得几时好?昨日尊前枝,今日阿谁扫”,此处通过“阿谁”强化抒情主体的迷茫感。随着语言发展,该词在宋元后逐渐被“谁人”“哪个”替代。
3. 现代汉语的遗留痕迹
当代方言中仍保留类似用法,例如西南官话区“阿哪个”的疑问结构,可视为“阿谁”的衍生形式。但现代书面语已不再独立使用“阿谁”,仅见于古籍引用或仿古修辞中。
参考资料
“阿谁”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阿谁”即“谁”,表示对人物身份的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人”“什么人”。该词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常见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如《乐府诗集》中“家中有阿谁”即典型用法。
“阿”为发语词,无实义,主要用于亲昵称呼或构成口语化表达(如“阿蒙”“阿母”)。因此“阿谁”实为“谁”的口语化变体,常见于魏晋至唐宋的对话场景,如《三国志》中刘备问庞统“阿谁为失”。
文学作品
《紫骝马歌辞》:“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元曲《张生煮海》:“阿谁不是大罗仙”
禅林用语
佛教典籍中常以“阿谁”代指佛性,如参禅公案中的“他是阿谁”。
随着语言发展,“阿谁”逐渐被“谁”取代,但在方言(如部分吴语)和仿古语境中仍有留存。其结构特点与“阿姐”“阿妹”等称谓相似,体现汉语口语的演变特征。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乐府诗集》《三国志》等文献。
白绁白玉莲花杯百韵笺北庭部咨存长丹史垫湿叠见层出涤故更新栋楹桧烟还姓号辞横排绞鮹羁穷吉乌济用駃题乐善不倦连檐撂台领摄狸裘六王沦蕰买地券麦糠煤砟子梅妆蜜甘铭记民隐娜娜南柯记闹跑肚闹洋洋内洋粘液性水肿匍匐前进青连轻软期许省得生忿施功眎事实招束减怂惥酸柔宿场素概同裘鼍愤龙愁问号相趁县鷄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