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柿子与茎、叶相连的部分。可入药。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倒捻子……有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蔕,食者必捻其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柿》:“古方单用柹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
(2).绫的一种。 唐 白居易 《杭州春望》诗:“红袖织綾夸柿蔕,青旗沽酒趁梨花。”一本作“ 柿蒂 ”。
“柿蔕”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中文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柿子果实与茎、叶相连的部分,可入药。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提到倒捻子果实“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蔕”,需捻蔕食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记载柿蔕(柹蒂)的药用价值,称其“苦温能降逆气”,常用于止呕。
指古代一种绫的名称。
白居易在《杭州春望》诗中写道:“红袖织綾夸柿蔕”,描述杭州女子用柿蔕纹样的绫织物展现技艺。
注:
《柿蔕》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柿子变硬、熟而不甜的状态。
《柿蔕》这个词的字形由“木”和“市”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柿蔕》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说文解字》中记载了类似的字“箷”,有“原柿谷栗”之意。在明清时期,这个字开始逐渐被拆分成“柿蓆”和“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所用的“柿蔕”。
《柿蔕》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柿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孙子算经》中的记载,い复磨豆臲鳲鱦,じ复磨勹竚竚。这个字的写法与现代的《柿蔕》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这个柿子还没熟透,吃起来会很酸,一定是柿蔕了。
2. 柿子是个不容易掌握的水果,有时候等到熟了却发现是柿蔕的。
3. 小明尝了一口柿子,发现还是柿蔕,非常失望。
柿蔕并没有常见的组词,因其特指柿子的特定状态,所以一般不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
近义词可以是“生柿”或“酸柿”,它们都表示柿子未完全成熟或熟而不甜的状态。
反义词可以是“熟柿”或“甜柿”,它们表示柿子已经完全成熟或熟而甜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