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周亚夫传》载: 汉文帝 时, 匈奴 入侵。以 刘礼 屯兵 霸上 , 徐厉 屯兵 棘门 , 周亚夫 屯兵 细柳 ,以备胡。 文帝 亲自劳军,到 霸上 、 棘门 军,皆直驰而入;到 细柳 军, 周亚夫 军容整饬,以军礼相见。 文帝 感慨地称赞 周亚夫 :“此真将军矣!乡者 霸上 、 棘门 如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后因以“棘门军”称纪律松弛的军队。 唐 钱起 《送马员外拜官觐省》诗:“归覲屡经 槐里 月,出师常笑 棘门 军。” 唐 独孤及 《得柳员外书戏答》诗:“説剑常宗 漆园 吏,戒严应笑 棘门 军。”
“棘门军”是一个源自汉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资料进行辨析:
一、历史典故与基本含义
据《汉书·周亚夫传》记载,汉文帝时期匈奴入侵,周亚夫驻守细柳营治军严明,而徐厉统领的棘门军和霸上驻军则军纪涣散。文帝劳军时,发现棘门军可随意进出,毫无戒备,感叹其“如儿戏耳”。因此,“棘门军”最初指纪律松弛、不堪一击的军队,含贬义。唐代诗人钱起、独孤及等曾用此典讽刺松散军纪(如“出师常笑棘门军”)。
二、现代用法的争议与延伸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棘门军”引申为“困境中顽强奋斗的群体”,强调团结与坚韧。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对字面拆分后的再创作(“棘”象征困难,“门”指出路,“军”表团队)。需注意,这一解释尚未被权威词典收录,使用时应谨慎。
三、使用建议
建议优先参考《汉书》《史记》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如、3、5、6),以确保释义准确性。
《棘门军》是一个成语,原指中国历史上隋朝末年发生的士兵叛乱事件。后来用来形容内部有严重分歧、纷争不断,无法统一行动的集体。
《棘门军》的拆分部首为木,意为与树木有关。笔画数为22画,属于复杂汉字。
《棘门军》这个词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隋朝末年,士兵叛乱的事件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混乱,士兵们之间内部纷争不断,无法形成统一行动。因此,人们就用“棘门军”来形容内部争执不休、无法团结的集体。
《棘門軍》(棘门军的繁体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棘门军的写法为“棘門軍”。这种写法在隋唐时期广泛使用。
1. 他们的团队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形成一致的棘门军。
2. 这个组织内部的纷争之多,已经达到了棘门军的地步。
棘手、门路、军队
内讧、离心
团结、一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