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棘门军的意思、棘门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棘门军的解释

《汉书·周亚夫传》载: 汉文帝 时, 匈奴 入侵。以 刘礼 屯兵 霸上 , 徐厉 屯兵 棘门 , 周亚夫 屯兵 细柳 ,以备胡。 文帝 亲自劳军,到 霸上 、 棘门 军,皆直驰而入;到 细柳 军, 周亚夫 军容整饬,以军礼相见。 文帝 感慨地称赞 周亚夫 :“此真将军矣!乡者 霸上 、 棘门 如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后因以“棘门军”称纪律松弛的军队。 唐 钱起 《送马员外拜官觐省》诗:“归覲屡经 槐里 月,出师常笑 棘门 军。” 唐 独孤及 《得柳员外书戏答》诗:“説剑常宗 漆园 吏,戒严应笑 棘门 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棘门军,原指古代屯驻于宫门处以戟为门的军营,后成为典故,多喻指军纪松弛、徒具形式的部队。其核心含义与历史典故紧密相关,具体解析如下:

一、字面释义与起源

“棘门”指以戟(古代兵器)竖立营门作为仪仗或屏障。“棘”通“戟”,故“棘门军”即守卫宫门、营门插戟为营的军队。该词最早见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劳军时,在霸上、棘门两营可纵马直入,与周亚夫驻守的纪律严明之“细柳营”形成鲜明对比。

二、典故引申义

因汉文帝在棘门军营受迎时未遇阻拦,后世以“棘门军”暗喻:

  1. 军纪涣散:象征守卫松懈,缺乏实战戒备。
  2. 徒具形式:指仅存仪仗摆设而无实际防御能力。
  3. 将领庸碌:如《史记》中棘门守将刘礼被衬托为治军无方之辈。

三、文学化用与权威注疏

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强调:“棘门”即“以戟为门”,其制源于宫禁守卫。后世文人如杜甫《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中“何须不著鵕鸃冠”暗讽幕府如棘门军般空有仪仗;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亦引此典批评虚设军备。

四、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定义为:“原指汉时屯兵长安棘门的军队,后用以称纪律松弛的军队”,强调其从专称演变为泛指的贬义喻体。


主要参考文献:

  1.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书注》颜师古注(中华书局)
  3.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棘门军”是一个源自汉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资料进行辨析:

一、历史典故与基本含义
据《汉书·周亚夫传》记载,汉文帝时期匈奴入侵,周亚夫驻守细柳营治军严明,而徐厉统领的棘门军和霸上驻军则军纪涣散。文帝劳军时,发现棘门军可随意进出,毫无戒备,感叹其“如儿戏耳”。因此,“棘门军”最初指纪律松弛、不堪一击的军队,含贬义。唐代诗人钱起、独孤及等曾用此典讽刺松散军纪(如“出师常笑棘门军”)。

二、现代用法的争议与延伸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棘门军”引申为“困境中顽强奋斗的群体”,强调团结与坚韧。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对字面拆分后的再创作(“棘”象征困难,“门”指出路,“军”表团队)。需注意,这一解释尚未被权威词典收录,使用时应谨慎。

三、使用建议

  1. 历史与文学领域:沿用原意,形容松散无备的军队或组织。
  2. 现代比喻:若需表达“逆境奋斗”之意,建议结合上下文说明,避免与典故本义混淆。

建议优先参考《汉书》《史记》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如、3、5、6),以确保释义准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

毕结碧瑠璃财礼称奇道绝赤瘕传遗村烟打麦踶齧马坟烛斧头干奴个案给定管钥谷口子真国阴画沙诲道尖风江皋浆壶楗骨贱肆酒利句结科琐髡毛倈子浪蕊浮花柳士师緑林大盗蒙冒濛涌妙瞬明中披衿蒲饮七步诗七拉八扯荠薴诎免屈宋塞声沙瑶十年窗下霜鸦双靥天地会体国同方痛感统率瓦铛惘惑威械遐矫纤维作物小畜遐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