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宝石名。相传产于 靺鞨国 ,故名。《旧唐书·肃宗纪》:“ 上元 二年壬子, 楚州 刺史 崔侁 献定国宝玉十三枚……七曰红靺鞨,大如巨栗,赤如樱桃。”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入饮》诗:“千光璧琉璃,五色红靺鞨。”
“红靺鞨”一词有两种不同含义,需结合历史与文献综合理解:
一、红宝石名称(历史文献记载) 根据《旧唐书·肃宗纪》记载,红靺鞨是唐代一种名贵红宝石,因产自靺鞨国(古代中国东北地区民族政权)得名。其特点是“大如巨栗,赤如樱桃”,曾被作为贡品进献皇室。
二、形容面色红润的成语(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中,“红靺鞨”被解释为成语,拆分释义为:
历史背景补充: 靺鞨是隋唐时期活跃于东北的少数民族(今满族祖先之一),以渔猎为生,长期与中原往来。其族群特征可能衍生出“面色红润”的联想,而该族属地盛产宝石的记载也印证了红宝石命名的渊源。
需注意:两种释义分别来自不同文献体系,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区分。古籍中多指宝石,现代则多用于形容气色。
《红靺鞨》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的一支部落。这个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红、靺、鞨。下面将对这三个部分进行拆分和解释。
1. 红:红字的部首是“纟”,它是指代与纺织品相关的东西。红字的笔画为6画。
2. 靺:靺字的部首是“革”,它是对皮革、兽皮等材料的指代。靺字的笔画为11画。
3. 鞨:鞨字的部首是“革”,它与靺部首相同,指代皮革、兽皮等材料。鞨字的笔画为16画。
《红靺鞨》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文献中,描述了北方游牧民族中的一支部落。繁体字中的《红靺鞨》为《紅靺鞨》。
在古代汉字中,《红靺鞨》一词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尽管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汉字意义与今天没有本质区别。
1. 这部书详细描述了红靺鞨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 红靺鞨是古代中国北方的著名游牧民族。
3. 考古学家在北方发现了一处古代红靺鞨族的墓地。
与《红靺鞨》相关的组词有:
- 红颈鹿鸟
- 鞨靺(音译)
- 红背野鸭
- 红腹石莺
- 红山兵器
- 靺鞨文字
- 红洲杜鹃
- 红豆蔻香
- 红花白米
《红靺鞨》的近义词包括:
- 靺鞨
- 满族(后来多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
- 契丹族(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
《红靺鞨》没有具体的反义词,它是指代一个特定的民族和部落,没有与之相对的其他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