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书名。是继 汉 刘歆 《七略》、 南朝 齐 王俭 《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 南朝 梁 阮孝绪 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 中国 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隋书·经籍志一》:“ 普通 中,有处士 阮孝绪 沉静寡慾,篤好坟史,博采 宋 齐 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録》:一曰《经典録》,纪六艺;二曰《记传録》,纪史传;三曰《子兵録》,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録》,纪诗赋;五曰《技术録》,纪数术;六曰《佛録》;七曰《道録》。”
(2). 宋 代 福建 莆田 郑寅 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七録”是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术语,指南朝梁代学者阮孝绪(479-536)编撰的图书分类体系。该体系继承并发展了汉代《七略》的分类思想,将典籍分为七大类,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具体含义如下:
分类结构
七録分为内外两篇,共七类:
学术价值
七録共收录图书6288种、44526卷,其分类逻辑兼顾思想传承与学科细分。例如“子兵录”合并先秦诸子与军事著作,体现对思想流派的系统性整理。该体系为唐代《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提供了直接参考,推动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定型。
历史定位
阮孝绪突破汉代以官修目录为主的传统,首创私撰综合性书目,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被清代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高度评价为“目录之学,自此大备”。现代学者认为,七録的分类思想对东亚汉籍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本朝见在书目录》即受其启发。
“七録”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历史背景
由南朝梁阮孝绪编撰,是继汉代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重要目录学著作。
其分类体系包括七部分:经典録、记传録、子兵録、文集録、技术録、佛録、道録,总结并发展了前代目录学成就。
学术地位
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虽已失传,但序目完整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基本含义
由“七”(象征完美)和“録”(记录)组成,表示记录事物时需极度准确,不容许任何差错或遗漏。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做事严谨细致,尤其在文书、档案管理等需要精确记录的领域。
宋代郑寅曾将藏书分为七类(经、史、子、艺、方伎、文、类),亦称“七録”,但此分类与阮孝绪的著作无直接关联。
如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分类细节,可参考《广弘明集》《隋书·经籍志》等文献。
白八簸腾不谅仓廪陈朱充扩冲谦杵歌胆战心摇答揖地椒顶门上司断纹琴饭粱泛轴甫甫负摙干城章嘉峰葛缕钩盾怪谲关圣海底捞针悍暴鹤烟槐火魂耗魄丧径轮景物泪涟涟镣琫毛褐冒率猛兽门帷嘧啶愍册密奏难驳欧诟肨袄鹏程欠通湫湄犬马之报身谋石楗诗力释学守尽衰弊暑期桃腮柳眼同裯铜四开无旷五奴舷墙小苏打谢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