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毛褐的意思、毛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毛褐的解释

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二:“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明 方孝孺 《适意斋记》:“毛褐不完者行於途,虽锦衣狐裘不能知其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毛褐是古代汉语中对粗毛织物衣着的统称,特指用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简陋衣物,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一、字义解析

  1. 指动物毛发或未加工的天然纤维,《说文解字》释为“眉发之属及兽毛也”,强调其原始材质特性。

  2. 本义为粗麻编织的短衣,《诗经·豳风·七月》郑玄笺注:“褐,毛布也”,后引申为平民服饰的代称。

二、文化内涵

  1. 阶级象征

    毛褐是古代底层民众(如农夫、役夫)的典型着装。《孟子·滕文公上》载“许子衣褐”,赵岐注:“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反映其社会标识功能。

  2. 工艺特征

    指未经染色的粗纺毛料,《急就篇》颜师古注:“褐毛为衣,贫者所服”,其质地厚硬,保暖性强但舒适度低。

三、文献佐证

四、词义演变

唐代后,“褐”渐脱离材质限制,成为平民服饰的通称,如白居易《村居苦寒》诗“褐裘覆絁被”,但“毛褐”仍保留原始粗毛织物的专指性,见于《宋史·舆服志》对民间衣制的记载。


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卷八上
  2. 《毛诗正义》卷八
  3. 赵岐《孟子章句》卷五
  4. 颜师古《急就篇注》卷二
  5. 高诱《淮南子注》卷六
  6. 陈彭年《广韵·入声》
  7. 脱脱《宋史·舆服志》卷一百五十三

网络扩展解释

“毛褐”是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用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粗陋短衣,属于古代贫寒者所穿的服饰。该词由“毛”(动物毛发或植物纤维)和“褐”(粗布衣)组合而成,体现材质的粗糙性。

二、文献例证

  1. 曹植《杂诗》中“毛褐不掩形”,描述穿着者衣不蔽体的贫困状态;
  2. 孙绰《游天台山赋》“被毛褐之森森”,以毛褐衬托隐士简朴形象;
  3. 方孝孺《适意斋记》通过“毛褐不完者”与“锦衣狐裘”的对比,反映社会阶层差异。

三、延伸特点

四、相关说明 该词属于古代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服饰称谓,现代汉语已不常用。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古代服饰分类,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怨安恤必力鬓髯拨工餐厅彻坐黜兵毳幕萃止锉子大处着墨弹糾仿制佛面竹犵狫官体寡信归过贵交龟録痕路合照鹄鬓酱紫蒹苇接对积恩金枝玉叶垦荒刻石文乐情贸易昧略迷骛目睹木事尼父平信青雾骑墙崎嵚历落驱卫仁政山事盛王沈济食匕噬齐事绪疏义宿楚所望同甘土包歪七竖八婉顺闱阈骁暴晓行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