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二:“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明 方孝孺 《适意斋记》:“毛褐不完者行於途,虽锦衣狐裘不能知其温。”
“毛褐”是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用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粗陋短衣,属于古代贫寒者所穿的服饰。该词由“毛”(动物毛发或植物纤维)和“褐”(粗布衣)组合而成,体现材质的粗糙性。
二、文献例证
三、延伸特点
四、相关说明 该词属于古代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服饰称谓,现代汉语已不常用。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古代服饰分类,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毛褐》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毛发颜色呈褐色或暗褐色的。
《毛褐》的部首是「毛」,拆分后的笔画为10画。
《毛褐》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毛」指的是动物的毛发,「褐」是指一种颜色。合在一起表示毛发的颜色为褐色。
《毛褐》的繁体字为「毛赫」。
在古时候,「毛褐」的写法会略有不同。毛字有时会写成「冇」,而「褐」则可写作「闔」或「革」。
1. 这只狗的毛褐色看起来很柔软。
2. 秋天来了,树叶变成了金黄色和毛褐色。
与「毛褐」相关的组词有:
1. 毛褐色:表示颜色呈褐色或暗褐色。
2. 毛褐鸮:一种猫头鹰,体羽呈褐色。
3. 毛褐鳞母鸡:一种体型小,呈褐色的母鸡。
与「毛褐」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棕色:同为褐色的一种表述,常用于形容树木、发色等。
2. 褐色:同义词,指颜色介于灰色和红色之间的一种颜色。
与「毛褐」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金色:指色泽鲜艳如黄金般的一种颜色。
2. 白色:指色泽近乎没有颜色的一种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