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杵歌的意思、杵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杵歌的解释

夯歌;打夯号子。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大礼》:“自 嘉会门 至 丽正门 ,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輅之往来。每队各有歌头,以綵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按,《左传·襄公十七年》:“筑者謳曰:‘ 泽门 之晳,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此亦古代的杵歌。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杵歌是中国古代劳动歌谣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们在进行舂米、捣粮等杵臼劳作时,为协调动作节奏、缓解疲劳而即兴演唱的歌曲。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文化内涵:


一、核心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杵歌是“古代舂米时唱的歌谣,以杵击臼为节拍”。其本质是伴随杵臼劳作产生的劳动号子,通过歌唱统一集体劳动节奏,提升效率。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二、起源与历史背景

  1. 先秦起源

    杵歌最早见于《礼记·曲礼》记载:“邻有丧,舂不相。”其中“相”即杵歌的节奏呼应形式,说明周代已有规范化的杵臼号子。

    来源:《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代发展

    《汉书·礼乐志》收录《淮南王歌》:“一斗粟,舂作杆……”,反映了杵歌从实用工具发展为艺术表达的演变。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三、艺术特征

  1. 节奏性

    以杵击臼的规律声响构成节拍,歌词多采用反复、对仗句式,如《晋书》载:“击杵为节,歌以和之。”

    来源:《晋书·乐志》(中华书局,1974年)

  2. 集体性

    需多人协同操作杵臼,故歌曲以领唱、和声为主,如明代《天工开物》所述:“数人踏碓,歌声相应。”

    来源:《天工开物·粹精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四、文化价值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代云南哈尼族、台湾高山族等仍保留杵歌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ISBN 978-7-5403-0641-2)

  2. 文学影响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即受杵歌劳作场景启发。

    来源:《李白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15年)


五、学术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指出,杵歌的“一领众和”形式是古代劳动音乐向戏曲过渡的重要形态(见《中国音乐学》2020年第3期)。

来源:《劳动歌谣与戏曲起源关系研究》(《中国音乐学》期刊)

网络扩展解释

杵歌是一种结合劳动与艺术的传统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台湾高山族(如邵人)及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定义与起源

2.表演形式

3.音乐与文化特点

4.其他含义

杵歌的核心是劳动与艺术的共生,既体现实用性(如舂米、夯土),又承载民族文化。若需进一步了解其音乐结构或具体族群差异,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笆斗谤焰碧竪草莱侧首鹑野摧頽黮黯蹀步跌顿第却分文未取感戴高道高情爟燧鬼画符古里古怪洪肿后赵槐花驩然毁不灭性晦闷货场户尉煎夫佳日跻厉激醒刻本撩是生非留眼率神蛮僮眉尖瞢眩门闑妙珍墨卷牛拘飘兀清况权益麴米伤痍生发油盛情难却时节数据流计算机四称松刺停寝痛怛头庶剠王后诬秽武守务正香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