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歌的意思、杵歌的详细解释
杵歌的解释
夯歌;打夯号子。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大礼》:“自 嘉会门 至 丽正门 ,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輅之往来。每队各有歌头,以綵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按,《左传·襄公十七年》:“筑者謳曰:‘ 泽门 之晳,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此亦古代的杵歌。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
词语分解
- 杵的解释 杵 ǔ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杵臼。砧杵。杵臼交(旧称互相不嫌贫贱的朋友)。 用长形的东西戮:杵了他一拳。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歌的解释 歌 ē 唱:歌唱。歌咏。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妌 )(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歌咏言。 笔画数:; 部首
网络扩展解释
杵歌是一种结合劳动与艺术的传统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台湾高山族(如邵人)及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定义与起源
- 杵歌源于古代舂米劳动,妇女们用木杵敲击石臼加工谷物时,逐渐形成有节奏的歌唱和舞蹈动作。早期是劳动中的娱乐形式,后发展为独立的艺术表演。
2.表演形式
- 工具与场景:表演者使用长短、粗细不一的木杵(最长约2米),围绕石臼或竹筒敲击,通过杵与石臼的碰撞发出不同音高的声响,形成天然乐音。
- 歌舞结合:表演者边敲击边歌舞,动作包括聚散、踏地、左右摇摆等,配合传统服饰与竹筒击地声,展现劳动与艺术的融合。
3.音乐与文化特点
- 音乐特征:曲调短小,节奏规整,音域较窄,常以衬词(如“嘟鲁”)为歌词。
- 文化意义:既是劳动协作的产物,也是族群文化的象征。台湾日月潭邵人的杵歌因风景与人文结合而闻名,成为当地特色文化符号。
4.其他含义
- 在汉族文献中,“杵歌”也指古代夯土劳动中的号子,如宋代记载的筑堤夯歌,但此含义与少数民族杵歌不同。
杵歌的核心是劳动与艺术的共生,既体现实用性(如舂米、夯土),又承载民族文化。若需进一步了解其音乐结构或具体族群差异,可参考来源网页。
网络扩展解释二
《杵歌》这个词意思是指打击或敲击乐器时所演奏的歌曲。它可以拆分为“木”字和“曱”字两个部首。它的笔画数为10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当时人们在农田中使用杵子敲击土块或米糠,形成了一种有节奏的声音,后来就演变成了以敲击乐器伴奏的歌曲。在繁体字中,《杵歌》的写法和简体字相似,没有太大区别。古时候汉字写法中,《杵歌》的写法也与现代相差不大。以下是一个例句:乡间的孩子们在田间歌唱着欢快的《杵歌》。一些相关的词汇包括:敲击、打击乐器、合奏、节奏等。近义词可以有:击乐、敲击曲、敲击乐曲等。反义词可能是:弹奏曲、弹奏乐曲等。
别人正在浏览...
黯色白沙隄本次兵式体操部大布达佩斯拆穿朝听城壖蠢动趣袭达耻捯根儿笃定心思独説恶迹昭着飞迸费力不讨好改行硌磴躬行节俭棺榇海里浩汹赫张尖奴謇涩旌别近小积旬坎鼓刊立敛剥灵阶陵铄零用账鲁男子落脚毛头星澎湃钱可通神傔仆前题契卡情计权时认族伤生烧铄水手苏公笠铁探子推算望而却步五灵五卫先导相思子香韵玁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