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盾的意思、钩盾的详细解释
钩盾的解释
亦作“钩盾”。古代职官和官署名。 汉 少府属官有钩盾令,职掌园苑游观之事, 晋 亦有之; 隋 唐 曰钩盾署,属司农寺,职掌薪炭鹅鸭薮泽之物,以供祭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中书謁者、黄门、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 颜师古 注:“鉤盾主近苑囿。”《文选·张衡<东京赋>》:“奇树珍果,鉤盾所职。” 薛综 注:“鉤盾,今官,主小苑。” 清 赵翼 《米贵》诗:“祗应钩盾田犹旷,可惜高空种不成。”
词语分解
- 钩的解释 钩 (鈎) ō 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钩子。秤钩儿。火钩子。 形状像钩子的:蝎的钩子。钩针。 汉字笔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用钩形物搭、挂或探取:钩住树枝
- 盾的解释 盾 ù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盾。 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盾。银盾。 矛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钩盾,汉语复合词,具有双重含义,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和特定语境中:
-
指古代兵器“钩镶”的组成部分或类似形制的盾牌:
- 基本释义: “钩盾”可指一种带有钩状结构的盾牌或防御性武器。它通常与另一种兵器“镶”(一种类似矛或戟的进攻性长兵器)组合使用,合称“钩镶”。这种兵器组合在汉代较为流行,主要用于步兵作战,既能格挡(盾的作用),又能钩拉或啄击(钩的作用)。
- 形制与功能: 盾体部分(即“盾”)用于抵挡刀剑箭矢的攻击,盾体边缘或前方突出的钩状结构(即“钩”)则可用于钩挂、拉扯敌人的兵器或肢体,破坏其平衡或防御,为使用者或同伴创造进攻机会。东汉刘熙《释名·释兵》对“钩镶”有描述:“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之宜也。” 这里的“钩”即指盾牌上的钩状部分。
- 来源参考: 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钩镶”及“钩”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古代兵器研究著作如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文物出版社)中的论述。
-
指汉代官署名“钩盾令”或“钩盾署”的简称:
- 基本释义: “钩盾”是汉代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及供养服务的机构)下属官署“钩盾令”或“钩盾署”的简称。
- 职能: 该机构主要负责管理皇家苑囿、离宫别馆中种植的蔬菜、果树、池苑等事务,并负责向宫廷供应相关物产。《后汉书·百官志三》记载:“钩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丞、永安丞各一人。三百石。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各一人,二百石。……濯龙监、直里监各一人,四百石。” 可见其职责明确为管理皇家园林苑囿。
- 来源参考: 释义及职能描述主要依据《后汉书·百官志三》(中华书局点校本)的原始记载,并参考《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工具书中“钩盾令”词条的解释。
“钩盾”一词的具体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 在谈论古代兵器或武备时,它指带有钩状结构的盾牌,是“钩镶”的一部分。
- 在涉及汉代官制或历史文献时,它是掌管皇家苑囿种植事务的官署“钩盾令”或“钩盾署”的简称。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兵器、历史或制度的专业文献中。
网络扩展解释
“钩盾”一词的含义可从历史职官和比喻性用法两个角度解释,具体如下:
一、古代职官与官署名(主要含义)
-
基本职能
钩盾是汉至隋唐时期的官职及官署名称,主要负责皇家苑囿、祭祀物资管理。汉代属少府,晋代延续,隋唐时改称钩盾署,隶属司农寺。
-
职责范围
- 汉代:掌管皇家园林、游观场所(如奇树珍果的培植)。
- 隋唐:扩展至薪炭、鹅鸭养殖、薮泽资源管理,保障祭祀所需物资供应。
-
文献佐证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其为少府属官,颜师古注“钩盾主近苑囿”;《东京赋》亦提到“钩盾所职”,指其管理苑囿的职能。
二、比喻性用法(较少见)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引申为成语,意为“以攻防手段自我保护”,如“钩”象征攻击,“盾”象征防御,形容应对内外压力的策略。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是后起的引申义。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职官沿革,可参考《汉书》及唐代典章制度相关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竪鼇洲白屋之士薄设褊塉常所常谈成庄侈人观听传番出舆入辇词苑丛谈骢马客都孔目二王饭桶風誼脯脍腹便便肤受赶海梗命跟履个体所有制龟马含嚬哄拥讙然环桃画土分疆回响奬诱借衔疾呼可嘉率志鸣吠客弄丑皮鞯破罐子破摔前俯后仰潜休隐德起调暒晏入币塞祷丧德桑根扫兀上算圣女神仙人鷞鸠税卡泝游泰龟调气调三斡四娓娓详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