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樵苏不爨 ”。
“樵苏失爨”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虽有柴草(“樵苏”指砍柴取草),却无米为炊(“爨”即烧火做饭),形容生活极度贫困。
出处与结构
该成语出自清代吴伟业的《偶成》诗之十二:“冠栉懒施高枕,樵苏失爨清淡。”其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通常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读音与字形
拼音为qiáo sū shī cuàn,四字均为标准普通话发音。繁体写作“樵蘇失爨”,其中“爨”是生僻字,本义指烧火做饭。
近义词辨析
与“樵苏不爨”含义相近,但后者更强调因贫困而停止炊事,前者侧重炊事因缺粮无法进行。
延伸说明
成语中的“樵苏”代指基本生活物资,“失爨”则凸显生存困境,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渲染贫寒境遇。
《樵苏失爨》这个词是指樵夫在山中做柴火所用的铁炉失去了炉心。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比喻以严重损失的代价得到一点微不足道或根本不值得的东西。
《樵苏失爨》可以拆分为:木(部首)+ 苏(部首)+ 失(部首)+ 爨(部首+11画)。
《樵苏失爨》这个成语源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樵蘇失爨」。
在古代中国,爨字是一个通假字,当时它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爨」字本体,另一种是「爂」字加偏旁。后来,「爨」字成为通用写法,而「爂」字则逐渐消失。
他为了追寻无聊的兴趣,损失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简直就是一场《樵苏失爨》。
樵夫、失去、失去炉心、炉心、铁炉、柴火。
得不偿失、本末倒置、得不尝失。
物有所值、物有所得、劳有所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