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爵邑的意思、爵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爵邑的解释

(1).爵位和封邑。《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陈平 畏 吕后 ,执 噲 诣 长安 。至则 高祖 已崩, 吕后 释 噲 ,使復爵邑。”《宋史·李穀传》:“俄以平 寿州 ,敍功加爵邑。” 清 毛岳生 《练伯颖<后汉书公卿表>序》:“一代制度政刑、世系岁月、宗亲臣工事状、爵邑拜免除袭,纪志传或书或不书者,多错综列之。”

(2).特指封邑。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近俗以权臣所居坊呼之, 李安 邑最著,如爵邑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爵邑"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中的复合概念,由"爵"与"邑"两个核心要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辞典》释义,"爵"指代君主授予的等级称号,如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邑"则特指与爵位相匹配的封地,包含土地、人口及赋税收益。

在周代宗法制度中,爵邑体系体现着"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原则。《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每个等级对应不同规模的封邑面积,如公爵享方五百里,侯伯方四百里等。这种"爵以定位,邑以养爵"的制度设计,既确立贵族等级秩序,又通过土地收益维系其政治经济地位。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以"爵邑"指代封爵与食邑的结合体:"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大者至三四万户,小者亦千六百户"。此时爵邑已演变为军功奖励制度,受封者可在封邑内"食租税",形成"功大者地广,德厚者爵尊"的分配体系。

历代典籍中,"爵邑"常与"裂土分茅"等礼仪相关联。《春秋左传注》记载诸侯受封时"执策而命之,赐之爵邑",需举行"授茅土"仪式,将特定颜色的泥土用白茅包裹赐予受封者,象征合法拥有封地的权力。这种物质符号与制度规范的双重确认,强化了爵邑体系的政治合法性。

网络扩展解释

“爵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1. 爵位和封邑
    指君主赐予的贵族等级(爵位)及其对应的封地。例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吕后曾恢复某人的“爵邑”,而《宋史·李谷传》提到因战功“加爵邑”。这种用法多出现在史书中,强调贵族身份与土地赏赐的结合。

  2. 特指封邑
    在某些语境下,词义侧重“封地”本身。如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中,用“爵邑”代指权臣的居住地,体现封地的象征意义。此时更强调土地作为权力和经济资源的属性。

补充说明
“爵邑”体现了古代分封制度的核心,既包含身份等级(爵),也包含物质基础(邑)。不同朝代的具体实施方式或有差异,但本质均为君主对臣属的赏赐与控制手段。

别人正在浏览...

哀毁阿拉奇白迷迷般般辩难屏息比至步鄣材气成盐出赐村舍单见浅闻慸芥动心怵目蠹书耳郭副爷龟厌不告骨在寒飔豪豨徽策汇解浃辰见钱眼开叫局景式静治九寺军鞞克捷凉糕力气绿茵茵哤襍面背冥暗暝晦木瓜奴戮瓯穴派性评释泼损清芬青陵栖神之域散朴商贩盛言逝日始愿嗣息陶然自得凸版顽腐玩心文心邪谋